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灭火弹”效果需质疑更需专家发声

2016年11月09日 10:43   来源:红网   郑建钢

  “灭火弹灭火的效果比灭火器还要好,为何不在家庭火灾中推广使用?”最近,网上流传着灭火弹的神奇功效,消防员们更是时常遇到类似的提问。灭火弹的灭火功效真有这么好?日前,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消防大队专门做了一次“灭火弹”实验。 ( 11月8日中国新闻网)

  在实验现场,消防员分别准备了干粉灭火弹、泡沫装置灭火弹和一个模拟着火的铁锅,并在铁锅内放置了毛毯等家庭常见物品。实验结束,消防员小何说,并不推荐市民遇到火灾时使用灭火弹进行灭火。因为用灭火弹灭火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偶然性以及危险性。一方面,灭火弹爆炸时的威力比较大,必须控制好距离。另一方面,使用灭火弹时,技巧性比较强,加上自身爆炸威力较大,具有不可控性。

  实验证实,所谓“灭火弹灭火的效果比灭火器还要好”的传言与事实并不相符,而且灭火弹灭火还具有不可控性和危险性。那么,这样的信息为何能在网上流传,并且让很多人相信灭火弹的确具有“神奇功效”?

  眼下,人们除了从传统媒体获得各类信息以外,更多的是通过网络了解海量的信息和各类知识。由于网络的普及和获取信息的快捷,使得更多的人产生了知识依赖,过分地相信网上流传的各类所谓的“鸡汤”、忠告和传言。对于这类道听途说的内容,不少人既不懂得如何进行甄别,也不善于提出质疑,更不会进行必要过滤,除了自己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还以讹传讹,随意发到网上、朋友圈,让更多的人“分享”。

  如果确实是正确的、有用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得到“分享”,那还说得过去,问题是许多传言根本就是空穴来风,既没有可靠的来源,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以讹传讹,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灭火弹灭火的效果比灭火器还要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有人敢于提出质疑,至少大家不要随意“分享”,这样的信息也不会在网上传得那么火。

  相比普通人对于网上信息提出质疑,权威部门及时发声,公布事实真相,解答公众疑问,则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能够让公众信服。权威部门的专家拥有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拥有必要的设备和仪器,就像宁波市江北区消防大队那样,针对传言和时常遇到类似的提问,及时发声,做一次“灭火弹”实验,告诉公众真实的结果,以及必须注意的后果,那么,灭火弹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奇、要不要在家庭火灾中推广使用,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当然,此类传言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善意的传说,还不至于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权威部门解释清楚就可以了。可如果是不法分子恶意造谣,扰乱民心,那么,仅仅只有质疑是不够的,更需要大家及时举报,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置,以防止谣言扩散,从而避免在社会上产生持续的不良后果。

  文/郑建钢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