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岚峰:质疑科学得有科学态度

2016年08月30日 08:32   来源:环球时报   

  日前我国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引起民众对量子科学的空前关注。与此同时,对量子通信的怀疑甚至否定也在网络上掀起新高潮。

  有一些学者对量子通信的技术性甚至其物理原理进行质疑。如有学者认为, 量子通讯的信号安全是以牺牲通讯的稳定性为代价的,有了敌手就干不成事的量子通讯系统最终也只能沦为一个摆设。然而在量子通信中,一旦有窃听就会被发现,这是个巨大的优势。然后可以一边中断通信,一边出动军队、警察抓间谍。传统通信倒是可以在窃听下继续通信,但信息泄露了,难道更可取吗?还有学者在舆论场发出声音,认为有许多实验证据、学术界普遍接受的量子纠缠现象不存在。

  网友的所谓质疑就更多了。有些人把媒体报道中对量子通信的比喻当成科学表述,将量子通信等同于“大变活人”,觉得它不可信。有些人觉得中国不可能做出领先美欧的科技创新,还言之凿凿地说,“我不懂专业,但从朴素的感情出发,我不信中国能做出世界第一的科技贡献”。甚至还有人直接造谣,说量子通信是滥竽充数。显然,这些质疑都不是科学范围内的讨论。

  事实上,当量子计算机实用化时,传统通信将变成无密可言。不发展量子通信,就会被技术突袭。量子通信不仅是工程项目,也是科研领域。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成果也都公开发表在科学期刊。如果量子通信真像这些人说得这么糟,那早就会被提出质疑并引起激烈讨论了。而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对量子通信的质疑不成立,它们才不可能发表在正规学术期刊上。如果量子通信工作者对如此繁多的无理搅三分的质疑都要回应,那么他们就没时间做研究了。

  有些学者有学术身份,但却并没有学者应有的专业精神和科学态度。在学术界,如果不采用通行的方式,在经过同行审议的杂志上发表文章,质疑的观点就不会进入科学探讨。他们在舆论场中发声,说到底与“民科”差不多,不会影响科研,但因为其学者身份,却可能让民众受到误导。对科学问题,只有符合学术规范的质疑才值得认真对待。

  民众当然可以在对量子通信议题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讨论它,但结论不应建立在所谓“朴素的情感”等前提之上。而一些人往往对科学界有一种阴谋论想象,觉得好像科学家在共谋隐藏真相。这种图像根本不符合人性和事实,因为指出错误将收获巨大。要给出多大利益,才能让这么多人共谋呢?应该把科学家理解为正常人,而不是阴谋家。

  相对于在网上不断质疑中国科学进步的那些人,中国的科学家们正在用脚踏实地、日拱一卒的态度,把科技创新推向人们的日用,降低我们的生活成本,推动科技进步,也提升了我们生活质量。而这些,却被很多人忽略了。(作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