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万物相联”需植入安全基因

2016年11月09日 09:07   来源:人民日报   张 凡

  当数十亿人的生活和日常设备紧密连接,是力量的凝聚,还是风险的叠加?这取决于我们能否有效应对潜在威胁

  打开冰箱、洗衣机时,却听到陌生人的告白——在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黑客”男主角用这样的方式向女友表白,让“全世界”听到了自己的爱。电影中的桥段浪漫动人,但如果在现实中,自家电器被别人控制,兴许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近日,美国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包括推特、亚马逊、华尔街日报等在内的众多网站集体“掉线”。在这场被称为“史上最严重的DDoS攻击”中,黑客通过控制大量物联网设备发送垃圾数据处理请求,最终使目标服务器难以负荷而瘫痪。无独有偶,新加坡电信公司星和也在此后几天连续两次“遭黑”。黑客所用手段,与造成美国网络瘫痪的方式极为相似。平日里那些看似无害的网络摄像头、路由器,甚至智能冰箱、烤箱等,正在成为网络攻击的“武器”和“帮凶”。

  据相关机构估算,现在全球已有约50亿接入物联网的设备,未来几年还会数以十亿计地增长。系统的庞大,无形中增加了物联网的安全风险系数;而物联网设备本身的安全漏洞,如密码口令强度弱、缺乏完善的安全防护手段等,也让其更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有网络专家甚至将物联网戏称为“攻击目标之网”。

  “智能芭比娃娃,都有可能是这条杀伤链的一部分。”有安全公司负责人曾公开表达对物联网安全的质疑。其实,在此次美国网络瘫痪事故之前,物联网已经频现“红灯”。2014年,美国俄亥俄州一名黑客在夜间入侵联网的婴儿监视器,对着10个月大的婴儿又喊又叫;今年3月,乌克兰一电力公司被黑客攻击,导致140万居民家中突然停电;而在今年9月,一名美国记者因报道有偿提供DDoS攻击的行为,其个人网站成为大规模DDoS攻击的目标,最终只能下线……不仅仅是信息泄露、隐私曝光,物联网一旦被黑客入侵,还有可能造成物理设施的破坏,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物联网,还是“勿联网”?如果无法建立有效的“全流程”屏障,恐怕类似的事情还会再次出现。

  有人曾把物联网比作是五官功能的延伸,它将使我们具有“更透彻的感知能力,更全面的认识能力,更为智慧的处理能力”。事实上,物联网概念自出现以来,就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无论是美国的智慧城市计划,还是欧盟的物联网创新联盟,抑或是日本的智能云战略,其实质都是在布局物联网发展的大棋。“物联网及其技术是我们的未来”,做好设备的“防疫”措施,切实增强网络的安全防御能力,正是推动物联网从概念走向应用的最重要保障。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首次描绘物联网的应用场景:“不久的将来,会有这么一天……你不会忘记带走遗留在办公室或教室里的网络连接用品,它将不仅仅是你随身携带的一个小物件,或你购买的一个用具,而是你进入一个新的、媒介生活方式的通行证。”当数十亿人的生活和日常设备紧密连接,是力量的凝聚,还是风险的叠加?这取决于我们能否有效应对潜在威胁。给“裸奔”的智能设备植入更多安全基因,“万物相联”的美好愿景,才能由梦想照进现实。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多方着力保障支付安全    2016年11月02日
  • ·乘客把安全交给北京地铁,放心    2016年09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