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规则让拒开发票者不再玩儿套路

2016年11月08日 08:03   来源:红网   谭小叶

  前些日子,昆明市民李先生约朋友到市中心的某餐厅聚餐,吃得十分愉快,但结账索要发票时不太顺利。“吃饭开发票本来就理所应当,但大小饭店拒绝的理由真是五花八门。”李先生说。记者走访多地,发现顾客就餐后饭店不开发票的情况确实常见。(11月7日 《人民日报》)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殊不知,一张小小的发票身上也能玩出如此多的花样,从“送饮料、抹零头、系统升级以后补”再到消费者较真之后的“理直气壮拒开票”,法律法规在“无利不起早”的某些商人眼里怎就变成了形同虚设的“摆设”?

  一张薄薄的发票,一旦索要起来,还真是颇费周折,还真的是“发票难开,难于上青天”。商家们的百般推辞恐怕就是所谓的“利字当头”,因为发票开得多就意味着上缴的税款越多,爱动脑筋的商家们自然要动动脑筋了。

  但形成今日之局面,恐怕也不仅仅是商家们的利欲熏心,某些消费者或是为了贪图小利或是为了逃避麻烦的习惯也助长了商家们不开发票的行业“潜规则”。

  那些把商家“惯坏”了的消费者要知道,一旦发生纠纷,发票是最权威的消费凭证,而不索要发票,除了给自身维权留下隐患,更是给商家留下了逃税漏税的可乘之机。因此,杜绝商家们在开具发票这个应有责任上耍花招、玩猫腻,就需要消费者增强主动索要发票的意识规则,从源头堵住逃税机会。此外,税务部门也应该主动出击,加大监管惩治力度,严守职责,让商家们不敢想更不敢为。

  面对各行各业里或明或暗的各类套路,我们应当坚信,只要守规矩,遵规则,这些见不得光的套路,即便再层出不穷、再花样百出,也一定会在阳光之下无处遁形、消失殆尽。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发票腐败”源于权力滥用    2016年08月25日
  • ·谨防发票沦为腐败“漂白剂”    2016年08月22日
  • ·多管齐下破解不开发票    2016年08月10日
  • ·“黑车”开出真发票(图)    2015年09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