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流量恶斗暴露新媒体短板

2016年11月04日 09:09   来源:北京日报   汤华臻

  这几天,两个新闻客户端打得不可开交。“凤凰新闻”刚一纸诉讼将“今日头条”送上法庭,称其恶意劫持自身流量,索赔2000万元;“今日头条”便反咬一口,起诉凤凰新闻“诽谤”,也提出明确的赔偿要求。

  你说我“恶意”,我说你“诽谤”,针尖对麦芒谁也不相让。是是非非究竟如何,有待法院进一步裁决。不过,这场升级版的骂战倒是再次揭开了盖子,让公众一睹当下新媒体业态之野蛮。终端载体“张冠李戴”,内容本身“复制粘贴”,机器刷量笑话频出,种种乱象不一而足,都在说自己“正义”,却几乎谁都躲不开一身腥。以流量劫持为例,去年年底,“今日头条”还和其他公司组成了抵制联盟,如今却成了该动作的“嫌疑犯”,不免令人唏嘘。

  这几年,互联网媒体如一匹黑马冲开了行业革新的大门。然而,或许因为跑得太快,逐渐暴露出“脑子”跟不上“步子”的现象。在流量即王道、粉丝即利益的指挥棒下,其发展理念、管理模式等始终未能摆脱“跑马圈地”的窠臼。再加之,目前互联网行业相关法规尚不成熟,问责起来模糊难追,运作也不够透明。于是乎,所谓的竞争,大多停留在野蛮粗暴地掠夺“用户”,甚至不惜赤膊上阵、掐架互撕。如此恶斗,谁将是受益者?一地鸡毛之后,恐怕除了部分资本赚得盆满钵满,真正的媒体生态和发展将无人顾及也无暇顾及。

  流量恶斗,实际上暴露出了新媒体竞争中的致命短板。所谓新媒体,固然要注重“新”的形式,同时决不能丢弃“媒体”的本。海量信息的时代,不缺低劣的同质化信息,缺的是有价值的高质量信息,那才是媒体的着力点。与其使出十八般武艺在技术层面恶斗,不如多花点心思到内容上比拼。拿出过硬的采写能力,推出更多精品文章,才是牢牢锁定“用户”的不二法宝。用户粘合度高了,接下来想获得合理利润,打开更大市场,不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儿吗?

  现在行业内都在讲“媒体融合”,什么是“融合”?应当是新旧媒体相互借鉴与交融。媒体形态可能会变,舆论格局可能会变,但行业多年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与责任担当不能变。不管什么时候,内容始终是新闻行业的核心资源,思想始终是媒体的重要品质,理性始终是时代的推动力量。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