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温来袭,我们准备好了吗?

2015年07月14日 07:23   来源:郑州晚报   寇宇龙

  7月13日正式入伏,今年来最大范围的高温来袭。(相关新闻见今日本报A08、A09版)

  高温来袭,不仅是热了点,在高温下,对于劳动者权益保障、社会的应急机制以及每个个体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因此,面对高温天气,从政府到企业到个人,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这显然是值得持续追问的。

  每到高温天,总有一些老问题会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比如,户外劳动者的高温补贴和权益保护问题。环卫工人中暑晕倒的消息时不时地在高温天气下传出,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想除了将法定的高温补贴严格落实之外,还有很多方面可以有所改观,比如沿街商铺能否为他们提供一个阴凉的休息场所或是一杯水;环卫部门能不能调整工作时间,避免环卫工在一天里最热的时候工作;市民能不能更加爱护公共卫生,不为环卫工作增加负担……而除了环卫工人,其他的户外工作者同样需要权益保障,对此,政府部门应能感到肩上的责任。

  应对高温天,对个人而言,也需要一些常识的重申。一些看似平淡的常识,正是规避风险的宝贵经验。昨天,有则新闻引发了较大的关注,在山东省沂水县,一名3岁女童上学途中,被幼儿园园长遗忘在车内,发现时车内温度很高,孩子已经死亡。要知道,不能将孩子单独留在车中,本是常识。尤其是在高温天气下,空调系统停止工作后,车厢实际上与烤箱无异,将孩子单独放在车内是多么的危险!真希望大人们能够不忘常识,避免无辜的孩童陷入危险境地。此外,伴随着高温而来的,还有溺亡事故的增多,不能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地方游泳也是常识,而这一点显然被一些人忽视。

  作为一种气候现象,高温天气可能难以避免,但高温所带来的危害和悲剧,很多都可以避免。高温下劳动者法定权益的保障,有赖于政府监管到位和企业责任补缺。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个体悲剧,则有赖于基本常识的回归。当严守法律、敬畏规则,以及尊重常识成为大家的普遍选择时,面对高温来袭,或许我们就能多几分安全感与惬意。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