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中美选举现状中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2016年11月02日 09:51   来源:中国江苏网   储旭东

  2016年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都是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对我国而言,今年全国各地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都要集中换届,选举产生各级新一届党委班子。就美国而言,今年是个大选年,要选出下一任总统,维持国家的正常发展。

  今年的美国大选让人不禁感觉“贵圈真乱”。与先前的很多届选举不同,先前大选虽然也充饬着金钱和权利,但政策的宣传和理念的传播也对选举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今年的大选却反其道而行之:一个并非政治精英的特朗普一路过关斩将,杀到最后关头。尽管最后一轮辩论已经结束,但选举结果出来之前,硝烟不会消散,但特朗普的崛起让世界看出了金钱政治下的一丝端倪——“特朗普现象”油然而生。

  西方国家劣质民主环境下,政治精英们的“政治游戏”在对本国经济和民生造成了一次次的损耗甚至破坏中,逐渐被大众所质疑、怀疑,甚至否定。很多民众已不再信任政治精英们所谓的救市方案,这也是为什么让一个本就饱受质疑,甚至存在丑闻的地产大亨在选举之途风生水起。最终落得个特朗普与希拉里同台竞技,对美国民众来说选谁都不好的下场,真可谓应了当前很流行的评价“在两个烂苹果中选出一个不太烂的苹果”。对于美国民众来说,不论选谁,中低层老百姓都得不到真正的实惠,很容易让人民产生“这选举于我又如何”的现实想法。从一个国家发展角度来看,真正让广大民众得到应有的实惠才能让社会走上正轨,一味的为了维护顶层大亨们的私利,这种制度下的群众是很难有选举热情的。

  我国的四级党委换届就与美国大选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选举制度是民主集中制,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在换届选举时,为民服务始终是更古不变的核心目标。同时,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落到实处、反四风严之又严,在逐步出台完善的各类党纪党规条例准则编织的“廉政网”下,党员群体更讲规矩、更守纪律、更重品行,不论是服务办事效率还是老百姓的口碑都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这让我们的选举换届工作既能够顺风顺水地有序开展、又能够得到群众的一致支持。这就是来自于制度的优势。之前,总有少部分人质疑我们的党、质疑我们的制度,崇洋媚外,啥都是进口的好、科技都是国外的领先、生活都是在国外才惬意,而很多外国人来了中国后,反而不再想离开。这就如同《围城》一般,“里面的人想出去,外边的人想进来”,正如某个企业家曾开玩笑说,其实当你真正出去了,反而会变得更爱祖国、对党更忠诚了。

  诚然,有对比才能看到优劣,我们之所以始终保持着坚定的制度自信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证明,共产党的领导让我们国家从一穷二白逐步走向了当前的小康社会,在经济上生活上给了老百姓足够的红利,让群众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同时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始终锻造着鲜红的党性,让党员不断地提升思想意识、专业素养、文化水平,始终在补钙筑魂中保持先进性。二是来自于先进的理论指导。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让广大的劳动人民、工人阶级真正当家作主,自食其力就能带来幸福的生活。同时,共产党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不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的优秀品质,让理论在不断高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引领着我国的前进方向。三是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始终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力量源泉,人民在越来越富裕的生活中,更加地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共产党也在人民群众的紧紧跟随之下,化压力为动力,不断在前进中探索、创新,寻求为百姓谋福利的更好方式,在良性和谐的党民关系下,形成了浓浓的鱼水情,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西方劣质民主相比更具有时代先进性、理论创新性、民众获利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会在逐渐的成熟和完善中走向更高的层次,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以“零容忍”态度捍卫神圣选举    2016年03月09日
  • ·严把选举关让代表更好履职尽责    2015年03月12日
  • ·美国中期选举与“2”有缘    2014年11月04日
  • ·美国中期选举 尽显“否决政治”    2014年11月04日
  • ·乡村自治中为何出现选举冷漠    2013年09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