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企海外并购遇阻的消息频频传来。据报道,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的项目遇阻,先正达方面表示,欧盟监管机构或将审批延期至明年年初进行,这起涉约430亿美元的并购案是有史以来最大金额的海外并购案。此外,一周之内,两个中资并购德国企业的案例也先后被德国政府叫停。海外并购涉及诸多环节和利益方,本身风险就高,出现不确定性是正常的,不过,在当前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各种风险更加凸显,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今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等机遇的带动下,中企海外并购增势迅猛,尤其是单个金额超10亿美元的大手笔并购显著增多。商务部数据显示,1至9月,中国企业共实施海外并购项目521个,实际交易金额674.4亿美元,涉及67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行业大类, 已经超过2015年全年544.4亿美元的并购金额。另据普华永道统计,在前三季度的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中,单笔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大额交易超过30宗。
大额并购的增多说明中国企业实力有所提升,但是,因为涉及当地战略性资源或者大型企业,这也意味着更严格复杂的审批流程和更有挑战的融资,而且,一旦失败还将付出高额的成本,因此风险将更大。
这仅是中企出海遇到的诸多风险中的一个层面。不可否认,近年来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被贴上政治化标签的案例屡见不鲜,也成为海外投资的最大外部风险。此外,并购地区的市场风险、社会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等都属于高发风险。而社会责任问题、环境问题、合规反腐问题等“非传统风险”也越来越凸显,不少中国企业因此屡屡受创,需要非常警惕。
海外并购遇阻的风险部分来自中国企业自身。例如,缺乏对国际经济形势和目的国的深入了解,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家化经营意识,缺少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缺少和经济合作对象以外的各方(议会、工会、媒体、社区等)沟通的习惯,也缺少公共外交的自觉和经验,等等。
毋庸置疑,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以及行业布局的日益多元化,背后显示出中国企业日渐走向成熟,心态也逐渐从抄底转变为追求战略和长期价值投资。不过,相比发达国家的投资者,无论是经验还是实力,中国企业尚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
而海外并购是需要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是对企业管理运营能力、供应生产能力、渠道建设维护能力、融资能力、研发创新体系、跨境经营能力等全方位的考验,只有形成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方位能力体系,才能在出海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才能真正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海外并购既需要政府层面的宏观引导、营造良好的环境,例如,法律保障机制的健全、双边投资协定等的签署,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各种保护和支持,维护海外投资的正当权益;也需要行业协会层面的组织、培训、搭建平台;更需要企业自身练好内功。当前,中国企业必须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源头出发,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科学、理性、冷静地开展海外投资与并购。同时,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国际化模式,开展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建立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不断地提高跨国经营水平。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