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企海外并购,双赢合作带来多赢

2016年10月10日 10:14   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7个月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1028亿美元,增长61.8%。其中,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业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分析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使中国企业获得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捷径,另一方面,投资对象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直接投资青睐发达经济体

  一段时间以来,中资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收购消息频频传出。今年8月,中粮集团宣布收购荷兰粮食贸易公司尼德拉剩余49%的股权。至此,中粮集团将持有尼德拉全部股权。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完成对尼德拉的收购,让中粮集团向全球领先农业贸易商又迈进了一步。与此同时,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也批准中国化工集团对瑞士农业化工和种子公司先正达的收购协议,为这项430亿美元的并购大单扫清了一大障碍。如果交易完成,将成为史上最大一笔中国资本海外并购项目。在德国,美的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也“渐入佳境”,其持有库卡已发行股本的比例升至94.55%。

  近年来,中国对美投资屡创新高。根据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荣鼎集团的研究报告,2016年,中国企业在美国的直接投资预计将达到300亿美元,刷新2015年150亿美元的投资纪录。报告数据显示,到2015年底,中资美国企业的数量超过1900家,直接雇用大约9万名全职美国员工。

  这仅仅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一个缩影。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显示,1—7月,我国内地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和日本7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达750.9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3.1%。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7月,我国企业共实施海外并购项目459个,涉及63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及制造业等15个行业,实际交易金额543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52.8%。

  高端制造业成为海外并购热点

  在中国对外投资不断增加的同时,投资方向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在对外投资初期,中国的资本主要集中在资源和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如今,投资领域更加多元化,地产、医疗等领域均可见中国资本的身影。

  高端制造业是中国资本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中国企业赴美并购高端制造业的步伐不断加快。例如,大连机床集团投资上千万美元,全资收购了美国机床制造业知名公司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成立了大连机床集团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主要从事组合机床的生产和销售;中国深圳集装箱北美公司收购美国一家集装箱拖车生产企业。收购完成后,通过改造升级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目前,该公司已经达到了年产8000台的设计生产要求,年销售额可达1亿美元以上;陕西秦川集团在密歇根州收购了一家美国拉床生产企业及其子公司。通过结合秦川集团在切削方面的技术优势,企业目前运转正常,除继续生产机床产品外,还将销售秦川公司产品……

  万向美国有限公司总裁倪频对记者说,和其他中国企业一样,万向集团目前也在向高端制造业挺进。2014年万向以1.49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特拉华州的菲斯克公司,后经调整、改造、升级组建了卡玛电动车公司,按计划将生产豪华型跑车,目标是进军美国的高端电动车市场。倪频深有感触地说:“在国外并购,有三个方面一定要用心:第一,调研要做足,瞅准时机下手并购;第二,目标企业要同国内产业有联系、能互补;第三,要着眼长远。”中国企业来美投资,有机会享受到两个巨大市场的便利,只要把企业做好、做强、做长远,就会有美好的未来。

  中企投资为发达市场带来活力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欧洲经济环境持续恶化,为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资金进入提供了机会。”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经济学教授克拉艾斯对本报记者说,经济持续低迷的欧洲应欢迎外来资金,以应对欧债危机后需求低迷、投资不足的困境。“此外,由于自身投资不足,欧洲在创新研发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来自中国的资金有助于帮助企业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德国《商报》专栏作家马克·菲尔表示,面对中国企业在德国的并购行为,有的人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见,认为中国觊觎德国的技术与人才,然而现实情况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根据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一项研究,中国投资人往往最能确保德国企业的就业岗位,而不是人们担心的转移技术、大肆裁员。贝塔斯曼基金会亚洲专家赫尔姆特·豪舍尔特直言:“德国公众对中国投资人的怀疑是毫无根据且不恰当的。”豪舍尔特指出,中国企业接管的常常是破产或濒临破产的德国企业,不仅给企业本身,也给在企业的员工带来了希望。

  克拉艾斯认为,中国政府积极支持“走出去”的战略激发了中国企业的外向性。“政府鼓励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开拓新的市场,收购业已成熟的国际公司,有益于中国实现产业升级。”

  (本报北京、华盛顿、布鲁塞尔、柏林10月3日电 记者万宇、王如君、吴刚、冯雪珺)

  

  ■点 评

  邢厚媛(商务部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主任):今年以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无论交易案件数量还是交易金额,都创下历史新高。特别是制造业海外并购显著增加,对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新技术革命推动下,全球产业结构重组在加速进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继续剥离非核心业务,使我国企业在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多领域开展并购,获取专利技术、品牌、营销渠道,在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发展能力的同时,推进了中国这个世界最大制造业基地与全球产业体系的融合。来自中国的资本,无疑对低迷增长的发达市场是一种强心剂,在激活其心脏的同时为其嫁接了新的肌体,提供了新的活力。

  中国制造业的海外并购,是双赢的合作,会带来多赢的结果。并购目标国获得了资本、就业、税收,中国收获了技术、品牌和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而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经济体有经济往来的所有国家也会从中获益。在全球产业体系当中,中国元素是全球化的新发展,中国力量是未来世界发展的新动力。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2016年将成中企海外并购年    2016年03月28日
  • ·中国海外并购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5年07月22日
  • ·海外并购关键要过“整合关”    2013年06月07日
  • ·刘洪:中海油海外并购经验与教训    2013年02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