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生写诗感谢病人 好医生是一副心药

2016年10月27日 10:53   来源:广州日报   连海平

  “你终于平平安安出院了,你说谢谢我,其实我要谢谢你,谢谢你的坚持和信任,你让我在寒冷的黑夜里感到一丝暖意……”最近,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联合心脏外科中心的青年医生王潇,为一名危重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写了一首诗,诗句发到朋友圈后,医务同行纷纷转发。

  老实说,诗写得一般,但胜在以情动人,感人至深。以往只知道病人感激医生,治病救人形同再造,医生写诗感谢病人,还是头一回听说。不知有幸得到医生感谢的病人作何感想,作为旁观者,也不免为这位爱心满满的仁医所感动。近段时间以来,与医护人员有关的正能量新闻频发,譬如“小女孩做手术前吓哭,暖男医生抱其玩手机”“麻醉师手绘流程图”“90后护士高颜值笔记‘走红’”等等。每一则暖新闻,都颠覆公众对医护人员的固有印象。

  大医医心,病人大多是百般无奈才进医院、找医生,不仅希望医生治好其生理上的病痛,还希望能得到一些心理上的安慰。职业特殊性决定,每一位医生在与病人接触、谈话及检查诊断的过程中,首先要有真心,真心对待病人,真心对待事业;其次是爱心,所谓“医者父母心”,指的就是仁爱之心,那位“小女孩做手术前吓哭,暖男医生抱其玩手机”的医生就像一位父亲;再就是交心,在病人的治疗过程中,辅以心理疏导。用此“三心”,以心换心,还怕病人不支持、不配合,还怕病人对自己有意见么?

  站在医护人员角度,确实有许多苦衷,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医护工作强度大,有心也未必有力与病人多沟通。这是事实,但也不是绝对的,同样是一线医生,为什么有的医生能够用心与病人交流,而一些人办不到?说明,在同等条件下,为与不为还是有区别的。但愿,那些同行对写诗感谢病人的行为不仅是点赞,行动效仿对病人更有意义。 (连海平)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