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房地产市场要分城施策,从供需两端精准调控

2016年10月19日 09:4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各地必须全面分析和准确掌握各自城市的楼市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分城施策的调控原则,从供需两端入手精准调控。在调控手段和方式上,不能再是传统、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要因地不同、依需有别、有保有限,保的是刚需和自住性需求,限的是投资和投机;要加强对供给端的调节和改革,从土地供应、房企整顿、规范市场行为等层面综合调控

  前一段时间,一二线城市楼市过热,但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缓慢,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总量过剩、区域分化的特征仍未改变。这种现象的产生,供需失衡是一大主因。一二线城市库存消耗大,供应缺口明显,而大量非核心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供应远远大于市场需求。供需的严重不匹配,使得一部分人投机囤房炒房,更多一部分人“望房兴叹”,由此诱发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即便是涨幅过快的一二线城市,也各有不同特点和现象。

  这种分化、复杂的格局,对各地政府提出考验和挑战。各地必须全面分析和准确掌握各自城市的楼市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分城施策的调控原则,从供需两端入手精准调控。在调控手段和方式上,不能再是传统、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要因地不同、依需有别、有保有限,保的是刚需和自住性需求,限的是投资和投机;要加强对供给端的调节和改革,从土地供应、房企整顿、规范市场行为等层面综合调控。

  梳理近段各地调控新政,还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和原则的。一二线热点城市总体上政策收紧力度升级、从严限购限贷,并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供给端的调节,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侧重。

  北京的“京八条”把“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力度”放在了第一位,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力度,并结合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比例,满足刚性住房需求。业内人士认为,从供给角度出发的“疏”思路,会让刚需购房者不再恐慌,将对北京楼市稳定预期、稳定房价起到很大作用。

  上海的“沪六条”也提出增加土地供应和加强销售环节监管等措施,还特别对房地产开发和存量房交易环节的资金来源作出严格限制,要求银行贷款、信托资金、资本市场融资、资管计划配资、保险资金等不得用于缴付土地竞买保证金、定金及后续土地出让价款。此举说明上海对土地资金的审查力度逐渐加强,有望遏制房企高溢价拍地行为。

  而前期炒房氛围浓厚的深圳,此次则推出多项细化政策严格限购限贷,不仅把非户籍购房资格从3年社保提高到5年社保,更是规定户籍单身人士(含离异)限购一套住房,成为首个规范“离婚”购房现象的城市。大幅提升购房资格和资金门槛,旨在遏制炒房投机行为。

  紧随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由于涨幅不一,调控政策力度不尽相同,但地方政府希望通过调控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合理发展的意图非常明确。

  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事关经济发展大局,事关百姓安居乐业。在此轮调控中,各地政府要充分珍惜和用好中央赋予的自主权,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一系列调控政策扎扎实实落实到位,积极引导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向平稳健康。同时,在市场进入政策消化期,效果仍待进一步观察的关键时期,必须要立足大局,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房地产市场。既要遏制高房价警惕泡沫出现,也要科学调控避免房价出现大起大落、暴涨暴跌;既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理性健康运行,更要注重发挥房地产行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正向作用。(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许红洲)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发力供需两端 兼顾远近目标    2015年12月07日
  • ·郭施亮:A股走牛须扭转供需失衡    2014年09月16日
  • ·把带“毒”的供需两热打回原形    2013年09月09日
  • ·从供需两端发力 推进医养结合    2016年10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