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与小店铺

2016年10月12日 09:39   来源:东方网   江曾培

  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里涌现越来越多的大商场、大超市、大公司,传统的杂货店、烟纸店等小店铺,则愈来愈少,然而,大有大的长处,小有小的好处,随着人们对小店怀旧情绪的勃发滋长,小店在近年有所复兴。据报道,过去一年上海增加2 万多户。-

  小店过去多开在弄口巷尾,有的就设在弄堂口的过街楼下,与居民保持着亲密结触。它根据居民的需要,提供方便灵活的服务。过去有家经营日用杂货的小店,虽然都是小商品,但品种力求齐全,顾客能买到大商店不卖的货物。比如针,不但有各种型号的缝衣针、绣花针,还有织袜子的针、缝棉被的针等等。卖鞋带,从幼儿软革上的小带,到高邦运动鞋和冰鞋上的长带,一应俱全。拉锁的尺寸由二三寸至二三尺,各种用途都可满足。如果一时没有顾客要买的东西,店主会在添货本上记下,待进货后就通知买主。由于杂货店就开在家门口,有些主妇烧饭时临时缺个油盐酱醋,下去跑一趟就买来了,十分方便,比如今在网上买还要快。

  小店的服务还力求人性化,不论到店里来买不买东西,都是笑脸相迎,热情寒喧。那时候烟纸店一般到晚上十一点才关门,门口总是挂着一个小灯,照亮夜行人的旅途。即使已经打烊了,如需要应急物品,只要敲敲排门板,店主也会匆匆穿上衣服来为你解忧。店主也生活在里弄、小区里,与居民都成了熟人,小店也往往成了一个信息交换与感情交流的场合。小说《烟纸店中》,就写到婆婆妈妈们拷半斤酱油、买五分盐、称二两水果糖,付好钱,拿好东西,也不忙着走,靠在柜台上跟大妹们嚼闲话,传递各家各户芝麻绿豆的新鲜事,说上一阵,才满意地离开。小店内外常聚集一些居民在“侃山湖”,这样的惯习是基于对烟纸店情感性的认同。

  勤劳和气,方便周到,开设在居民身边的小店,尽管设置不豪华,物品不高档,但能撩拨顾客的情愫,因而也就为人们所怀念。前不久,在东视一档两岸交流的节目中,主题就是介绍台湾的小店,他们称便利店,成为台湾民众割不断的爱。介绍表明,台湾便利店四处普及,几乎可以满足你日常的生活需要。便利店服务热情,犹如家人。有人说,有邮局有便利店就感觉有家了。离开台湾一段时间,常常会想念那位满面笑容的楼下便利店大叔!相比之下,上海目前的小店还没有那么多,也还没有与居民建立那么深的情愫,需要重视其数量的发展,质量的提升。

  上海过去的小店多是夫妻老婆店,前店后家,现在的小店多要租房,有的还要雇人,成本较高,盈利不大,店主与员工均面临工作时间长、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其发展需要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加以关怀扶持。小店,在方便市民生活需求的同时,更为城市生活增添了人文情韵。古话说:小大结合才能成尖。大上海需要小店铺。前不久在一次文化基金的评审会上,申报的图书选题中有一个叫从弄堂口看上海,与会者都赞其视角新鲜独特。小店,正是老上海弄堂口的重要风景。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