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革新重于改善硬件 创新是大学不变的风景

2016年10月10日 08:00   来源:人民日报   张楠

  大学路上,相比改善硬件条件,理念革新更有助于教育驶入快车道,同时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各方面创新人才

  “与优秀的人同行”,是不少人提升自我的方法,也激励人努力通过教育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教育如何让人更优秀,高等教育如何真正培养人、塑造人,是久论不衰的话题。最近,读吴军博士的《大学之路》,仿佛和作者同行,展开了一次英美名校的深度游,打开了理解大学教育的另一扇窗。

  从上一页翻到下一页只是几秒,但内容跨越了历史的纵深。《大学之路》就英美的教育理念、英美名校的特色及差异、中美之间的教育差异等话题,展开了宏观与细节兼备的论述。读罢此书,追溯时空的脉动,跟随文字重走大学之路后发现,没有哪所大学专门为创新而生,没有哪名学生一开始便有明确的创新目标,然而,创新却是大学路上不变的风景。

  每所大学都走过了独特的发展之路,这和所在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其中的结合点便是创新。比如,哈佛大学直到19世纪中期,还是教会学校,查尔斯·艾略特在1869年任校长后决定创新大学教育模式,把过去以教为主改为以学为主。如今,哈佛大学为6000名左右的本科生开设了6000门左右的课程,想学的东西基本上实现全覆盖。教育理念的颠覆性突破和创新,让学生更充分地自由选择,也提供了在擅长学科内施展才能的机会。大学路上,相比改善硬件条件,理念革新更有助于教育驶入快车道,同时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各方面创新人才,而后者是开拓性的、彻底的变革。

  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创新而立,但是今天的创新几乎离不开大学。有人说,创新集中体现在新技术的产生,改变世界,创造财富。作为科学研究中心、人类思想智库,大学的创新远不止产生新技术,而是创造新知识,哪怕起初看起来无用的知识。近一个世纪前,著名学者陈寅恪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树立了通往创新之路的学术精神和价值取向。剑桥大学“此地乃启蒙之所,智识之源”的校训,洪堡大学倡导“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还要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索的习惯”,麻省理工学院象征“动手与动脑,行动与思考,两相并举的教育理念”的校徽,都诠释着大学与创新的深层次关联。或许,如何不断培养创新领军人才的问题,也能在此找到答案。

  大学之路上有创新为伴,个人才更为完整。人生的马拉松很长,大学作为人生旅途中重要一站,不培养一点创新精神,如何能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求知途中,常常埋下问题、浮起追问,其中有些疑惑会常伴随,促使人去探寻;有些问题刚刚萌生,或许匪夷所思,保持固有的好奇和热爱也是创新的内生动力。书中提及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很爱捣鼓,想法经常天马行空,不拘陈规、拥抱开放、勇往直前不惧风险,就是为了永无止境的创新。很多“创客”从这里走出,谷歌等改变世界的公司由此诞生,“硅谷的摇篮”名不虚传。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创新于大学教育、于求知个体而言也是无止境的追寻。大学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更要以实际行动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厚植创新的理念,把创新意识落细落实在行动中,大学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为教育部人事司干部)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