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伪养生泛滥还须监管发力

2016年09月21日 08:49   来源:法制日报   薛家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养生的话题越来越热。满足了温饱的人们开始注重生命质量、追求健康生活。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当前养生市场的乱象,又着实令人忧心。打开电视,有“专家”告诉你,“每天喝养生粥,能预防骨质疏松”;收听广播,有“患者”谈亲历,“吃了×××,我的糖尿病居然好了”(9月20日《半月谈》)。

  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但“伪养生”大行其道,却很可能适得其反,让公众丢掉健康,甚至因此丧命。比如一名26岁的安徽籍硕士研究生,迷信吃何首乌治脱发,最终因肝脏迅速衰竭,丢掉了宝贵的生命;还有的养生馆随意给人扣上“气血两虚、脾胃不和”的帽子,不加甄别地进行艾灸、拔火罐,让人伤财更伤身。可见,养生热不可怕,可怕的是“伪养生”横行。

  “伪养生”何以大行其道?首先缘于空巢之痛。一些老年人频频出入保健品店,其实并不是对保健品的功效有多信任,而是迷恋在保健体验店与“店友”一起谈心得、听体会,享受其乐融融的快感。对于长期忍受空巢之痛的老年人来说,这种快感无异于久旱逢甘露。正是看到这一点,养生体验馆借着空巢之痛的契机,骗取老年人信任,进而兜售保健品。

  “伪养生”泛滥还缘于知识荒芜惹的祸。如果说养生是一种文化,那么“伪养生”就是一种伪文化。可遗憾的是,由于知识的荒芜,很多人对养生文化缺乏最起码的辨别,只能对专家的说法照本全收。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养生知识荒芜程度可见一斑。而这样的匮乏,也是“伪养生”骗局横行的重要诱因。

  “伪养生”泛滥更缘于植入式养生广告的横行。无论是微信公众号的养生文章,还是电视广播的养生节目,都大量植入了养生广告。比如“破壁养生料理机”能够将水果等打成极细的果汁果泥混合物,充分释放食物营养;喝青麦苗汁可防癌等等。但由于对植入性广告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管手段,导致“伪养生”长期被无视,野蛮生长、大行其道。

  可见,遏制“伪养生”是一道社会治理的考题。相关部门一方面要缓解空巢之痛,补齐大众养生知识的短板,让公众对“伪养生”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微信、养生栏目中植入广告的监管执法。对内容不实,具有严重导向性的广告,要坚决取缔,并查封相关栏目;普通的植入式广告,也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绝不让保荐机构以传道授业之名兜售广告。唯有如此,才能治愈“伪养生”泛滥的社会病。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医养结合不是看病加养生    2015年11月12日
  • ·中医药用规范调理养生虚火    2015年05月11日
  • ·养生节目治理莫忘农村    2015年03月03日
  • ·盲信养生 必遭人坑(图)    2014年10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