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巨额广告不是奶业巨头们的救命稻草(图)

2016年09月13日 13:20   来源:东方网   郝冬梅

  国内四大乳企上半年总共花费广告宣传费用高达77.42亿元,按照上半年182天计算,平均每天四家企业的广宣投入达到了4250万元。但事实上,完全依靠广告效应带来的销量不仅严重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且究竟能维系多久也很难说。(9月12日《北京青年报》)

  仅仅是上半年的时间,奶业的四大巨头就投入广告费用77.42亿元,平均每天花掉4259万元。这样的广告投入换来的真会是黄金万两吗?答案已经明明白白的写在那儿,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因为广告效应而出现转机,反倒是陷入了混战之中,刀光剑影里,奶企也是一身血迹。

  仅仅如此倒也罢了。问题是,奶企的一身血迹已经渲染到了奶业的所有环节。原奶的价格走低,到了让养殖户无法生存的地步,很多养殖户宁愿倒奶也不愿意销售,用这样赌气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利益的诉求。而很多养殖基地也开始“杀牛应对”。

  好酒也怕巷子深。对于奶业的发展来说,也是这样的。再好的奶也害怕幽深的巷子。搞好广告宣传,搞好营销策划是需要的事情。但是,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理智的心态。过头了,则会在走入极端中,出现尴尬的局面。想起20多年前山东的某品牌白酒,当时他们一鼓作气成为央视的标王。问题是,好日子不长,广告带来的效应虽然成就了一段时间的幸福时光,当广告的光环渐渐退去之后,这家酒厂还是销声匿迹了。广告宣传需要理智态度。

  很显然,今日的奶业巨无霸走的也是广告宣传的路线。他们把巨额广告当成了争抢市场的武器,一个个厮杀呐喊,纷纷迎战。最后也只能是你也受伤,我也受伤,最后这种伤害还波及到了百姓的身上。商品价格走高,最终羊毛还是需要出在百姓的身上。再好的商品也怕“价高物美”,因为百姓生活需要考虑生活成本。

  综观四大企业的产品,实际上问题出在了雷同化上,产品种类很多,却除了商标不同、包装不同之外,在口味上没有什么差别。真正的竞争需要赢得消费者的心。而消费者的心需要用口味来竞争,当四大奶企能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的时候,才能在奶业的“疑无路”中迎来“又一村”。广告的巨额投资成不了救命稻草,也不是最好的竞争武器。

  以理智的心态去经营市场,去培育自己的客户群,需要口味的创新,需要质量的提升,需要价格的合理,这才是竞争最好的武器。奶业发展需要“奶声”更需要“奶气”。所谓的“奶声”是指广告宣传的声音,而所谓的“奶气”就是革新的气魄,创新的气魄,走别人不同道路的气魄。

  质量好才是真的好,质量好才是竞争最好的武器。广告做的再好,只要商品没有特色,老百姓也是不会买账的。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