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肃“杨改兰案”悲剧成因的探究不可简单化

2016年09月13日 07:58   来源:武汉晚报   杨京

  近期,甘肃康乐县景古镇阿姑山村老爷湾社发生一起一家六口死亡的惨案:该村一位母亲杨改兰在杀死自己的4个孩子后,自杀身亡。事发数天后,杨改兰丈夫李克英的尸体被发现,经公安机关侦查系服毒死亡。日前,国务院扶贫办调查组已进入事发村庄展开调查。

  经过媒体报道,此事在社会上立刻引发了广泛关注。不少人都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虽然生活贫困,但杨改兰一家的低保资格在2014年被取消。有不少声音都提到,贫穷是引发这起悲剧的导火索,并直指当地的扶贫工作落实不到位。

  农妇杀子后自杀,这样的悲剧令人扼腕。而在每一起悲剧的背后,都有极为复杂的原因。杨改兰一家生活贫困是事实,但如果将贫困和贫困所导致的生活无望,看做是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甚至唯一原因,未免太过简单。

  面对热点事件,对于背后原因的探究和总结是有必要的,即使是极端个例,也可能是一个更广大群体的缩影。但是,如今的舆论场上流行的声音,往往都有一个特点,即在讨论事发原因时的单一化倾向。

  这样的倾向,有利于凸显观点,抓住眼球和心理,引发部分群体的共鸣,便于广泛传播。但是不是真正的客观全面,就值得商榷了。

  根据当地官方的说法,杨改兰一家的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指标,未能通过评议。如果通报的内容属实,在当地想必还有很多比杨改兰更为贫困的家庭。根据常识判断,能做出杀死亲生子女的举动,其中可能有家庭原因,甚至可能有个人精神状态和心理因素,绝不能只用贫困来解释。

  有人借此质疑通过评议决定低保资格的科学性。事实上,从助学金的发放,到低保户资格的认定,如何精准确定扶贫对象一直都是一个难题。所谓村民提名和小组评议,可能不是最完善的制度,但如果换用其他的方式,也可能造成新的不公平,乃至更甚。

  只要涉及到有限资源的分配问题,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面面俱到。农村扶贫工作的落实确实存在不足,甚至有盲区和空白。希望扶贫办调查组的进驻,能够早日有一个明确的调查结果。但将贫困简单归结为“扶贫不到位”,和将其归结于“个人不努力”一样,都是荒谬的。

  在贫困问题之外,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贫困地区的居民生态,农村居民、特别是妇女的心理健康等等。是什么导致了杨改兰内心的绝望一再扩大,甚至将这种绝望投射到子女身上,如果认识不到问题的复杂性,相关讨论即使再热闹,诞生再多的“10万+”文章,依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