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赛场》何以打动海外受众

2024-06-06 07:36 来源:光明日报

  从“村BA”到“村超”,快乐的乡村赛事如何点燃大众的激情?寻常百姓如何与乡村赛事产生交集?近来,贵州乡村赛事系列纪录片《我们的赛场》在海外产生较大反响,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又一精品力作。不少人注意到,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是,贴近一个个平凡个体,用心讲好一个个百姓故事。

  《我们的赛场》是一部写实的贵州乡村赛事纪录片。从由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的“村BA”,到由民间自发组织举办的贵州榕江“村超”,贵州乡村赛事的激情飞扬,展现了中国广袤大地上体育运动的勃勃生机。《我们的赛场》还是一部展现贵州体育和人文精神的地域大片。苗山侗水深处的业余球赛,打出了国际大赛的气势,纪录片用球赛这一世界通用语言联结内外,促进人心相通,让世界更加了解贵州、了解中国。

  《我们的赛场》更是一部直击人心的人文精品。从平日里在卷粉店工作、比赛时担任“村超”联队队长、被誉为草根“球王”的董永恒,到“单挑”著名球员马布里的乡村篮球少女杨慧轩;从从未上过学却在劳作之余成为赛事核心的51岁苗族妇女杨昌美,到在中学教体育近20年、促成榕江校园足球火爆全网的本土教练赖洪静……一个个真实、朴实、可爱的普通人,让世界看到“打篮球对于贵州台盘村人来说,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让人们感受到当地百姓对足球、篮球乃至对体育的热爱,这种热爱纯粹、真实、质朴,打动人心。

  没有功利心的喜欢,“当作生活一部分”的热爱,何尝不是体育与人之间最美妙的交集?这种美妙的交集,何尝不是最动人的故事?这么动人的故事,何尝不是增强对外传播穿透力的动力之源?

  相较于那些宏大的叙事,从小视角切入讲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百姓故事,刻画具有典型性的生活状态,建立与受众的情感沟通,更容易引发海外受众的共情和共鸣;通过对极具地方特色、人物特征的生活状态进行特写,有助于满足国外网民的好奇心;揭秘与“村BA”“村超”有关的名人、名赛、名场面背后的故事,更能引发大家的关注欲。《我们的赛场》话题巧妙、编导精心、善于叙事,是用心做好对外传播的一个积极实践。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需要一些旗帜鲜明阐明主张的对外宣传,也需要更多小切口着眼、贴着人心讲述、符合国外受众接受习惯的传播精品。事实上,在信息接受上,东西方人思维方式迥异——东方人偏好集体主义,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人比较注重整体价值,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价值。

  为什么李子柒的乡野生活在国际上能火起来?为什么一群大象北迁的故事能够卸掉部分西方媒体的“灰色滤镜”?为什么《我们的赛场》在海外受到欢迎?这是因为,基于一个个平凡个体精彩、精练的故事,中国故事变得更加可亲可爱,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继而让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获得更广泛的认同。

  由此而论,《我们的赛场》进一步启发我们: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尤其需要注重讲好百姓故事,因为其本身就是中国故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我们的赛场》何以打动海外受众

2024年06月06日 07:36   来源:光明日报   李思辉

  从“村BA”到“村超”,快乐的乡村赛事如何点燃大众的激情?寻常百姓如何与乡村赛事产生交集?近来,贵州乡村赛事系列纪录片《我们的赛场》在海外产生较大反响,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又一精品力作。不少人注意到,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是,贴近一个个平凡个体,用心讲好一个个百姓故事。

  《我们的赛场》是一部写实的贵州乡村赛事纪录片。从由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的“村BA”,到由民间自发组织举办的贵州榕江“村超”,贵州乡村赛事的激情飞扬,展现了中国广袤大地上体育运动的勃勃生机。《我们的赛场》还是一部展现贵州体育和人文精神的地域大片。苗山侗水深处的业余球赛,打出了国际大赛的气势,纪录片用球赛这一世界通用语言联结内外,促进人心相通,让世界更加了解贵州、了解中国。

  《我们的赛场》更是一部直击人心的人文精品。从平日里在卷粉店工作、比赛时担任“村超”联队队长、被誉为草根“球王”的董永恒,到“单挑”著名球员马布里的乡村篮球少女杨慧轩;从从未上过学却在劳作之余成为赛事核心的51岁苗族妇女杨昌美,到在中学教体育近20年、促成榕江校园足球火爆全网的本土教练赖洪静……一个个真实、朴实、可爱的普通人,让世界看到“打篮球对于贵州台盘村人来说,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让人们感受到当地百姓对足球、篮球乃至对体育的热爱,这种热爱纯粹、真实、质朴,打动人心。

  没有功利心的喜欢,“当作生活一部分”的热爱,何尝不是体育与人之间最美妙的交集?这种美妙的交集,何尝不是最动人的故事?这么动人的故事,何尝不是增强对外传播穿透力的动力之源?

  相较于那些宏大的叙事,从小视角切入讲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百姓故事,刻画具有典型性的生活状态,建立与受众的情感沟通,更容易引发海外受众的共情和共鸣;通过对极具地方特色、人物特征的生活状态进行特写,有助于满足国外网民的好奇心;揭秘与“村BA”“村超”有关的名人、名赛、名场面背后的故事,更能引发大家的关注欲。《我们的赛场》话题巧妙、编导精心、善于叙事,是用心做好对外传播的一个积极实践。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需要一些旗帜鲜明阐明主张的对外宣传,也需要更多小切口着眼、贴着人心讲述、符合国外受众接受习惯的传播精品。事实上,在信息接受上,东西方人思维方式迥异——东方人偏好集体主义,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人比较注重整体价值,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价值。

  为什么李子柒的乡野生活在国际上能火起来?为什么一群大象北迁的故事能够卸掉部分西方媒体的“灰色滤镜”?为什么《我们的赛场》在海外受到欢迎?这是因为,基于一个个平凡个体精彩、精练的故事,中国故事变得更加可亲可爱,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继而让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获得更广泛的认同。

  由此而论,《我们的赛场》进一步启发我们: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尤其需要注重讲好百姓故事,因为其本身就是中国故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