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从现阶段的探索实践来看,进一步推动“无陪护”模式成为化解住院陪护难题的优解。为此,需要培养更多专业的医疗护理员、健全护理人员执业资格标准、完善医院护理人员管理体系,从而确保“无陪护”病房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照护质量。
“一人住院,全家受累。”这或许是多数住院患者家庭的真实写照。患者家属请护工照料,虽然可以省时省力,但往往面临护工水平参差不齐、护理费用偏高等问题。为此,福建、浙江、天津等地探索实施“无陪护”病房服务。今年以来,“无陪护”病房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至一些地方的所有三级医院,并延伸至二级公立医院。
所谓“无陪护”,并非指无人陪护,而是所有的医疗、护理和生活上的服务都由医护人员和专业护理员承担,实现“无家属陪护”或“家属陪而不护”。而且,相对来说,医院提供的护理人员在专业性上更有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患者及家属的后顾之忧。同时,“无陪护”病房还能减少非医务人员的流动,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如今,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传统的陪护模式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有医疗从业人员透露,在医院的住院患者中,重病、老年人、婴幼儿患者以及部分暂时不能自理的患者等人群均需要陪护,这些人群占所有住院病人的70%以上。可见,护工的市场需求巨大。尤其是在老龄化趋势下,未来将有更多老年人在住院时要依赖市场上的护理人员照顾。目前来看,尽管“无陪护”病房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但这样集约化的陪护模式,对医院、患者、家属、护工管理等都有益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无陪护病房,虽难必行
“无陪护病房”顺应百姓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