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无陪护”病房让患者得到更好陪护

2024-06-08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中经评论:“无陪护”病房让患者得到更好陪护

2024年06月08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从现阶段的探索实践来看,进一步推动“无陪护”模式成为化解住院陪护难题的优解。为此,需要培养更多专业的医疗护理员、健全护理人员执业资格标准、完善医院护理人员管理体系,从而确保“无陪护”病房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照护质量。

  “一人住院,全家受累。”这或许是多数住院患者家庭的真实写照。患者家属请护工照料,虽然可以省时省力,但往往面临护工水平参差不齐、护理费用偏高等问题。为此,福建、浙江、天津等地探索实施“无陪护”病房服务。今年以来,“无陪护”病房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至一些地方的所有三级医院,并延伸至二级公立医院。

  所谓“无陪护”,并非指无人陪护,而是所有的医疗、护理和生活上的服务都由医护人员和专业护理员承担,实现“无家属陪护”或“家属陪而不护”。而且,相对来说,医院提供的护理人员在专业性上更有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患者及家属的后顾之忧。同时,“无陪护”病房还能减少非医务人员的流动,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如今,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传统的陪护模式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有医疗从业人员透露,在医院的住院患者中,重病、老年人、婴幼儿患者以及部分暂时不能自理的患者等人群均需要陪护,这些人群占所有住院病人的70%以上。可见,护工的市场需求巨大。尤其是在老龄化趋势下,未来将有更多老年人在住院时要依赖市场上的护理人员照顾。目前来看,尽管“无陪护”病房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但这样集约化的陪护模式,对医院、患者、家属、护工管理等都有益处。

  不过,费用问题仍是患者及家属关注的重点,也是此模式推广的一个难点。比如,“陪护费用是否能由医保承担”,“如果有自费项目,该怎么收费”,“能否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自理程度及护理的工作量划分收费标准”……如何让患者及家属在打消“时间”顾虑的基础上,也能减少“金钱”顾虑,这关系到住院家庭的就医成本和患者的就医质量。

  去年年底,福建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院“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到,试行整体护理按床日收费,整体护理收费远低于传统护工收费标准,切实减轻患者及家属经济负担。这明确了“无陪护”病房的收费标准。期待试点医疗单位以及医疗主管部门能在未来给出更多更人性化的解题思路。

  当然,“无陪护”并不意味着家属的“全面退出”。对于家属能照护的患者或一些病情特别危重的患者,医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评估考量,让家属自行选择是否留下照护,毕竟亲人的陪伴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从现阶段的探索实践来看,进一步推动“无陪护”模式成为化解住院陪护难题的优解。为此,需要培养更多专业的医疗护理员、健全护理人员执业资格标准、完善医院护理人员管理体系,从而确保“无陪护”病房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照护质量。与此同时,不妨考虑将部分专业陪护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并做好住院陪护服务与商业医疗保险尤其是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衔接等工作,在更多元的层面上探寻住院陪护难的化解之道。(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无陪护病房,虽难必行

     “无陪护病房”顺应百姓需要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