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周刊》6月2日报道,今年以来,“无陪护病房”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至一些地方的所有三级医院,并延伸至二级公立医院。近期,福建、天津等地部分医院的“无陪护病房”再次引发热议,公众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此类病房能否满足患者的照护需求,又能否在全国推广。
“无陪护病房”,即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全部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承担,杜绝患者家属吃、住在患者身边的现象。由此不难看出,“无陪护病房”并不是没有陪护,而是改变传统由家人陪护照顾病人的做法,改成由专业的护理员进行陪护,达到由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效果。
实施此项制度好处不少——减轻病人家属的负担,“一人生病,全家忙乱”可谓病患家庭面临的最大困境;节约医疗资源,如果采取家庭式照顾的方式,就会在病患旁边增加陪护床,让原本紧张的病房空间更加狭窄;提高护理的专业化水平,护理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务,“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规范化的护理,有助于病人康复,等等。
其实“无陪护病房”并非新模式。2010年,原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就提出“不依赖家属或家属聘护工照顾患者”。2019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界定医疗护理员是医疗辅助服务人员之一,主要从事辅助护理等工作。从一些地方医疗机构的试点来看,“无陪护病房”措施的优越性正在不断体现,福建、天津等地部分医院的“无陪护病房”的试点范围也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