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手持身份证照片大面积泄密缘于管理失守

2016年09月07日 07:59   来源:法制日报   史洪举

  几百张乃至上万张照片,短时间内就可借助互联网快速且不可逆转地扩散至全国各地,给受害人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9月5日有网友反映,用多个搜索引擎搜索“手持身份证照片”皆出现大量相关图片,人脸清晰,身份证等关键信息明白无误,不少网友担心“这么重要的信息就这么暴露,太危险”。记者发现,其中有弱势群体的求助信息,也有网店店主为取得消费者信任主动公布,还有人晒出的是欠债者信息。律师提醒,公民发现信息泄露后可向有关单位投诉举报(9月6日《北京晨报》)。

  手持身份证拍照应该是近年来人们办理各项业务时一种全新的证明模式。这种做法可有效防止身份证件丢失后被他人冒用的尴尬,即便难以核实是否被冒用,由于存有办理业务者的现场照片,也能及时追查冒用者。但与此同时,越完整精准的信息,一旦泄露,对被泄露者的影响也越大,甚至成为诈骗者实施“私人订制”式诈骗的帮凶。笔者认为,严防“手持身份证照片”泄密,须从信息采集、保管,搜索引擎,信息利用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堵住信息泄密以及被非法使用的路径。

  一般来说,手持身份证拍照主要应用于办理信用卡,开设网店,个人通过网络求助等。能获取此类照片者,自然负有严密保管的法律义务和约定义务,未经权利人许可不得传播乃至出售,否则就涉嫌侵权甚至构成犯罪。但现实中,由于存在管理短板,极易导致此类照片被泄密、传播,且很难追查到始作俑者。对此,可以改变当前的拍照模式,如要求拍照人必须使用具备特定功能的相机,能够以水印的方式显示时间、地点及拍照用途,并要求经办人员与办理业务者合影,增加照片被剪切、被PS的难度,不慎泄密后,还可顺藤摸瓜,倒查元凶。

  同时应认识到,正是由于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的便捷才导致此类信息极易泄密。几百张乃至上万张照片,短时间内就可借助互联网快速且不可逆转地扩散至全国各地,给受害人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作为搜索引擎、网络商店、电子邮箱等网络运营商,显然负有不提供传播、泄密渠道和路径的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以关键词等形式屏蔽此类信息,切断传播链条。

  最关键一点,此类照片泄密的结果是被不法者获取后实施精准诈骗,或者冒名办理相关业务。这就涉及电话实名制、网络实名制及银行账户实名制的问题。只有在这三个领域做到全面、严格、科学、无遗漏的实名制,方能从根源上切断诈骗信息的传播渠道以及诈骗者收取转移资金的路径。如不只是要求办理相关业务者持身份证件与经办人员拍照合影,还应在照片上签名捺指印,写明用途,否则就视为未达到实名制标准,不得开通相关业务。这样一来,哪怕“手持身份证照片”被泄露,对获取者也毫无价值,因为其即便将该照片PS后也无法冒名使用。

  手持身份证拍照的初衷是对实名制的有益补充。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提升管理水平,设置严密、无缝隙的办事流程,并提高泄密者及网络服务提供者违法成本,以此把好关口,尽最大限度减少泄密环节及泄密后被非法使用的可能性。否则,在木桶效应下,一旦出现泄密,必定让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实名登记者成为待宰的羔羊。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网约车合理疏导体现管理智慧    2016年07月29日
  • ·食品溯源 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    2016年07月19日
  • ·高校管理不能信马由缰    2016年06月17日
  • ·医治“药荒” 管理不能“撂荒”    2016年05月11日
  • ·管理是“正己正人”的学问    2016年04月13日
  • ·城市建设管理少些折腾    2016年04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