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食品溯源 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

2016年07月19日 08:07   来源:广州日报   张 涨

  对“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上”的旅程多一些关注,百姓的安全和健康就多一份保障。这份关注,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换代,更是管理上的日臻完善。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商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将在山东、上海、宁夏、厦门四地开启追溯体系建设示范试点,乳制品将纳入试点追溯范围;此外,四个试点地区还可自主选择特色产品纳入追溯范围。预计在一年半的试点期间完成体系建设,并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近年来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案件,让国人对于“舌尖上的安全”非常关注。如何让老百姓放心吃喝?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途径。实际上,欧美等国早已着手食品追溯体系的建设,比如英国早在1995年就开始推动家畜标识与追溯,甚至还给牛建立了“护照”档案,其出生、转入、转出和死亡等信息都在互联网上登记。与之相比,我国的追溯体系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底,在全国试点城市共有1.1万余家企业建成追溯体系,每天上传数据200余万条。

  总体而言,我国的食品追溯体系还处在试点推广阶段,因此在很多地方,老百姓对于食品追溯还很陌生,用起来也感觉“不顺手”。比如在很多城市已经实施了婴幼儿奶粉安全可追溯体系,但很多妈妈去选购奶粉时却发现相当一部分产品要么是查询起来不方便,要么就是信息太单一没有参考价值,难免有“看起来很美”之感。而在一些已经实施追溯体系的肉菜市场,查询后却只能看到交易环节信息,看不到养殖、种植过程信息,对消费者而言,这样的追溯意义大打折扣。

  从技术上而言,我国的追溯体系与国外已经相差不大,例如RFID、二维码、云技术等,在很多产品上都已成功应用。但这一体系的“用户体验”不佳,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归根结底在管理上还要进一步加强。业内人士指出,要让追溯体系真正发挥作用,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诚哉斯言。

  一方面,统一的追溯标准是前提。追溯体系的威力,很大程度上在于信息的贯通流动,如果标准不一,就会增加企业和消费者的应用难度。比如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国内发展最快的肉制品追溯体系上,养殖环节个体标识编码是15位数字及专用条码,显示其种类和生产地,但在屠宰加工环节则是20位数字和专用条形码,显示其经营主体和交易流水号。本来,养殖信息与屠宰信息对消费者而言都是有价值的,理应统一在一套编码体系下,为上下游企业和终端消费者提供更大便利。“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已经明确提出实施全程追溯制度,还有必要进一步厘清相关细节,比如统一追溯编码等以形成更好的实践效果。

  另一方面,严格执法、违法必究是必不可少的保障。不久前,有新闻报道某食品追溯平台为企业批量生产假的“追溯标签”,这对食品追溯体系的社会信用无疑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除了对造假等违规行为处以重罚外,还要加强对相关企业的日常巡查,不要让消费者的肠胃成为食品安全的“检验场所”。在这方面,国外很多做法值得借鉴。比如美国相关法律规定,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会对企业进行高频率检查,任何人故意“掺杂”或使用“错误标签”,将被处10年以下监禁,罚金最多可达到750万美元。

  从牛奶到肉制品,从蔬菜到瓜果,对其“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上”的旅程多一些关注,百姓的安全和健康就多一份保障。这份关注,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换代,更是管理上的日臻完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高校管理不能信马由缰    2016年06月17日
  • ·医治“药荒” 管理不能“撂荒”    2016年05月11日
  • ·管理是“正己正人”的学问    2016年04月13日
  • ·城市建设管理少些折腾    2016年04月08日
  • ·“友善之墙”需管理添砖加瓦    2016年02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