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校管理不能信马由缰

2016年06月17日 08:07   来源:法制日报   

  高校学子即将全面走向社会,那些奇葩的高校管理方式容易让他们产生某种误解,认为在某些时候如果为情势所迫可以采用一些非法治化的管理方式

  □ 杜 晓

  有了监控后,学风更好了,上课玩手机、睡觉、讲小话现象基本上消失了。近日,记者从武昌理工学院了解到,学校监控系统自去年3月推行一年多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教风学风更加浓郁。不过也有学生对此不认同。据媒体报道,此校的黄同学曾反映,学校在学生宿舍也安装了摄像头,这让不少女生觉得很别扭。女生小张认为,冬天还稍微好一点,夏天时大家都穿得较少,容易被拍下走光的画面(6月15日澎湃新闻网)。

  用安装监控这样的方式来管理高校学生,让人感到几分惊诧。即便是对小学生、中学生而言,这样的管理方式也显得太过生硬,更何况是马上要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安装监控之后,或许上课玩手机、睡觉、讲小话等问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但从根本上说,却是一种不够人性、与法治精神不符的管理方式。至少从表面上看就存在两个令人生疑之处:首先,正如媒体报道中所提到的,摄像头装到学生宿舍,学生的隐私权利如何保证?其次,投资六百余万元安装监控系统,这么大的投入其决策过程是否经过科学民主的论证?是否会对学校长远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把这些钱投入学术资源建设之中效果会不会更好?

  近年来,媒体屡屡曝光各地高校出台的奇葩管理方式,着实令人大跌眼镜,动辄祭出封校、罚款、罚抄作业等手段,甚至细化到“不允许用布帘将床围起来,搞自我封闭”。或许这些奇葩管理方式和规定的出台确实有一定现实背景,但实际效果多半是不尽如人意。高校教师、管理人员通常也是从高校学子一路过来的,如果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上学期间也被学校用这样不近人情、违背人性乃至涉嫌违法的管理方式束缚起来,是否还能心安理得享受校园生活?

  高校管理不能信马由缰,尤其是不能传递出一些非法治化的讯息。高校学子即将全面走向社会,那些奇葩的高校管理方式容易让他们产生某种误解,认为在某些时候如果为情势所迫可以采用一些非法治化的管理方式。一旦形成这样的观念,今后他们在社会上无论是成为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那些千奇百怪的规定纵然在短时间内能解决一些问题,长期来看依然是漏洞百出、得不偿失。奇葩的高校管理方式不仅仅是教育管理领域的负能量,同样也是法治建设的一大败笔。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高校应该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这种自治权不能被滥用,而是要在法治范围内展开。推进依法治校不仅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充分发挥大学教化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良好的管理方式以及自治权的合理运用,将处处体现出法治的真谛和底蕴。对于高校学子而言,这是一堂最好的法治教育课,他们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亲身感受到了法治的巨大魅力和无尽活力,当他们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必将树立起坚定的法治信仰和规则意识,真正成为奉公守法大写的人。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食品溯源 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    2016年07月19日
  • ·医治“药荒” 管理不能“撂荒”    2016年05月11日
  • ·管理是“正己正人”的学问    2016年04月13日
  • ·城市建设管理少些折腾    2016年04月08日
  • ·“友善之墙”需管理添砖加瓦    2016年02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