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弱势补偿”促教育资源平衡

2016年09月05日 11:20   来源:光明网   杨朝清

  近日,北京大学迎来4380名来自全国各地及数十个国家的本科新生。其中,农村学生共700余名,为近年最多。北大今年进一步加大执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和“筑梦计划”的力度,并且在“博雅计划”、自主招生以及高考录取中对农村地区考生进行政策倾斜,一大批“寒门”学子脱颖而出。(9月4日《京华时报》)

  北京大学寒门学子人数创新高,并非农村学生在教育竞争中的生存生态在短期内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而是得益于“弱势补偿”。在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格局下,农村学生成为弱势群体;如果仅仅强调平等对待并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必须额外地进行一定的“弱势补偿”——按照平等的原则补偿由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用区分性、差异化手段达到教育公平的目标,北大的“弱势补偿”,无疑给了寒门学子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清华大学针对2010级学生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然而,当年高考考场里,农村学生的比例是62%。在不少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的比例不断滑落;“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难出贵子”固然有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带来的教育改变命运的周期性拉长、显示度下降的因素,也和农村学生越来越难考上“好大学”密不可分。

  教育竞争,说到底是一种资源的竞争,甚至可以说是社会资本的比拼。一方面,农村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城市却集聚着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在升学、就业、教育培训、丰富阅历等方面,城市家庭通常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庇护和帮助。和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道路更加艰难。

  正如学者担忧的那样,“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现象一旦成为常态,就会进一步加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出生决定出路”“拼能力不如拼爹”这样的论调尽管以偏概全,却也代表了部分年轻人的心声——利益固化、阶层板结将会堵塞社会底层的上升通道,让年轻人失去了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在过去的农村,“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庭就有希望”。教育公平是实现人生起点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最有效途径,是农村学生摆脱宿命的希望所在。通过“弱势补偿”促进教育公平,让寒门子弟多一些向上社会流动的渠道,见证了现代大学的责任和担当。

  与锦上添花相比,雪中送炭往往更有价值、更有温度、更有情怀。北大的“弱势补偿”,无疑为全国一百多所重点大学开了一个好头。在此基础上,只有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农村学生才能和城市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杨朝清)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