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则由清华大学液晶大楼物业服务中心发布的“警情通报”热传。通报称,29日23点25分,中关村派出所110接报,海淀蓝旗营小区清华大学一老师,被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1760万元。记者从警方获悉,清华教师被电信诈骗属实,警方已介入调查,正全力开展工作。(8月31日《新京报》)
“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这句经典搞笑语录反映出人们对诈骗受害者一种刻板印象:智商低以及生活经验缺乏。然而,清华教师被骗案则告诉我们,高智商人群依然存在被骗的可能性。清华大学出版社培训中心研究员王晶曾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访谈了清华大学500个660分以上的本科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孩子能考上清华不完全因为家庭背景、个人努力程度等,他们的平均智商在129~131之间。考上清华已经是高考生中的佼佼者,能在清华任教更是凤毛麟角,他们经过了本科、硕士、博士的系统学习,在某一领域还能有所建树,不仅高智商,经验也丰富。连日来电信诈骗新闻集中呈现,在受众审丑疲劳时,这则“警情通报”依然能上头条引发热议,受骗者“清华教师”的身份是最大亮点。
刑法学教科书对诈骗罪受害者的特点是这样描述的:诈骗犯罪中的被害人是基于行为人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手段而产生错误认识或强化认识而“自愿”交付财物的。被害人主要是因为自身的不谨慎行为或缺乏必要知识而致使自身上当受骗,但也不乏贪财心切、想一劳永逸发大财;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容易轻信;缺乏法律常识,在经济交往中不依法办事,或接受贿赂而签订虚假合同,或急于求成,想一本万利而上当受骗的。
简言之,诈骗罪的受害人有个共性:容易信任他人。信任是件多么美好的事物,现在居然成了人性“弱点”。相信别人,却被当成傻瓜,让人不禁感慨世风日下。如果不信任别人成为一种常态,社会会退化到不可能产生大规模协作的原始时代,各种交易成本会极为高昂。基于信任的存在,人类才不断进步,在交往中积累了经验,在学习中提高了智力水平,这也佐证了,受骗者并非智商低。
有条网络段子告诫大家:不要去欺骗别人,因为你能到骗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相信别人,不是因为蠢,也不是因为太单纯,而是骗子伪装成可信赖的样子:他们拥有你的全套个人信息,他们身穿制服,他们可以用“110”的号码给你打电话……清华教师被骗案里,“检察官”知道她的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籍贯,甚至知道姥姥家附近有两家交通银行。他打开“最高法”“最高检”等网站还看到了自己的逮捕令。
依仗权威部门的名义进行诈骗的案件特别多,相关部门也要反思自己平时的工作是不是没有那么“贴近群众”。检察院、法院、公安或者是纪委办案的程序,是不是被公众所知晓了?骗子惯用的“资产保全”的伎俩是不是跟法律上的“财产保全”听上去一样呢?这些部门总是很神秘,很多人并不清楚他们是如何办案的,以至于清华大学教师会想当然地配合骗子办案,对家人保密,每次打电话还要说句“以和为贵”的暗号……这简直是电视剧里的情节。相关部门距离公众太远,普法教育不及时,影视作品取而代之,成为了公众识别这些神秘办案机关的途径。
遭人诟病的“奇葩证明”其实基于一种防骗机制,存在并非完全不合理,正因为设置了种种门槛来证明“你是你”,政府机关被骗的概率要比自然人低得多,哪怕有各种“证明”来防骗,冒名顶替事件的发生也不能完全杜绝。如果清华大学的被骗老师,非要对方拿出“检察官是检察官”的权威证明,受骗上当也许不会发生。这也需要相关机关贴上如同人民币一样的“防伪标记”:反思自己平时的工作有没有图省事方便,没有完全依法走完办案程序,一个短信一个电话就来联系当事人了?公权力机关能被模仿的门槛越高,招摇撞骗的成本也就越大。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能指望所有人的智商和经验跟得上骗子的步伐,但相关部门不断完善,让骗子永远在后面追赶,这场猫鼠游戏胜算又添几分。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