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席不超300,每瓶酒不超30,每包烟10元以下,放鞭炮控制在100元以内……过去一年,在陕西大荔许庄镇,但逢有红白喜事,村小组组长就会拿着一块“告示牌”挂到事主家门口,向全村人公示办事标准,谁家违规办事就要断水断电。个别想略微提高标准的村民,只好跑到邻村摆酒席。(10月28日《华商报》)
违章建设断水断电、拖欠税费断水断电、焚烧秸杆断水断电……这几年,伴随着城乡治理过程中的一些顽疾被曝光,“断水断电”也成了媒体高频词汇。仿佛一遇到难解的“疙瘩”,断水断电就成了个别人的“撒手锏”。如今,连农民群众办红白喜事多上几道菜也要“断水断电”,这权力是任性到什么份儿上了?
公平地说,农村红白喜事铺张浪费之风确有愈演愈烈之势,村民们互相攀比,浪费的是社会财富,苦得是百姓自己。政府及时出手倡民移风易俗,原本是件好事,多少动用一些行政力量和行政资源,也无可厚非。只是,婚丧嫁娶毕竟是农民群众的私事,如果连该上几道菜、该喝什么酒、该上什么烟,都得按政府指导意见行事,岂不是有公权力干涉私生活之嫌?还要以断水断电强迫执行,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还助长了另一种坏风气——滥用权力。
婚丧嫁娶是农村群众的大事,老百姓有权自己决定怎么办。要大兴勤俭节约之风,乡镇政府可以大力宣传和劝导,绝不能随意处罚大操大办之人。如果是普通村民,只要是用合法收入请客,不存在违法行为,政府就无权干涉;就算是党员干部,操办红白喜事所应参照的,也首先是党纪党规、八项禁令等正式规定。这种大事小事都拿“断水断电”说事儿的逻辑和做法,不仅暴露了法律意识的薄弱,也让我们看到了当地政府执政能力的不足。
一种风气的形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移风易俗也就不能指望“一断了之”。试想,如果平日里就多在宣传、引导上做文章,有步骤地培育农民的节俭意识,是不是比强制执行更有效?如果平时就多一些村干部带头的示范效应,多一些党员干部向自己开刀的正面典型,是不是互相攀比之风也会有所缓解?这种潜移默化的风气养成,才是大兴勤俭节约的正确途径。而这显然需要政府多一些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的耐心,少一些“断水断电”的浮躁;多一些服务百姓的方法和智慧,少一些“断水断电”的简单粗暴。
古人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今天,随着社会日渐多元,有些做法,在“利民”与“厉民”之间,已经难言泾渭分明。也正因此,一些政府行政的方法和措施,不论看起来多小,都是对治理智慧与能力的检验。希望类似政府智商“欠费”,却要村民断水断电的闹剧,今后不会再上演。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