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王晶对清华五百个学生家庭的家庭教育深入调查发现,这些孩子能考上清华的核心原因并不是家庭背景、个人努力程度等,而是他们的平均智商在129-131之间。“大家要承认个体差别。这样才能实现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孩子成为他自己。”(5月21日《海峡都市报》)
杨兴东:“上清华靠智商”只是说出了教育常识。诸如清华一类的名校很难成为大多数孩子都能达到的目标。那么,家庭教育除了关注这些,更需要关注的则是如何“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各种挫折与磨炼可以说无处不在,当孩子达不到名校目标时,他们能否有勇气和信心坦然面对社会的挑战,也正是家庭教育的关注重点。
陈广江:在教育不公频频刺痛社会神经的情况下,“智商论”注定难以说服大众,遭到质疑乃至炮轰并不难理解。我们能举出很多例子证明,很多孩子考上清华是多年苦读的结果,很多人是通过“特殊途径”上了清华……“考上清华的核心原因是智商”的结论能站住脚吗?
毛建国:要想取得好成绩,智商和努力一样都不能少。而且,一个现实是,人与人的智商区别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经常听到有人感慨,现在的孩子比过去聪明多了,他们的起点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终点。因此,一味抬高智商作用,只讲智商不讲努力,这本身就是反智主义的体现。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