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教育,没有试错的机会

2016年08月23日 08:34   来源:钱江晚报   

  人生只有一次,童年只有一次,是没有试错的机会的。你没有办法把失去的光阴再补回来,这才是最大的风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将孩子置于这样的危险之中。

  11年前,四川泸州市一位父亲的举动轰动一时。2005年春,泸州市纳溪区居民李铁军以“娃娃到学校学不到东西”为由,将女儿李婧磁带回家自己教。女儿的母亲向法院提起诉讼,面对法院判决,李铁军表示“宁肯坐牢也不送女儿到学校念书”,女儿自此再未踏入过学校一步。

  如今,11年过去了,父亲李铁军的教学成果如何呢?对此,李婧磁大方坦承,自己连初中试卷都考不及格。父亲李铁军也承认,女儿在语数外和物理化学这些学科方面均学艺不精。但李铁军坚持认为自己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他说,他在培养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不管李婧磁能不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其父亲这么做都是违法的,义务教育带有强制性质,适龄儿童到了年龄就必须上学,这是法律的强制规定,不是谁说不上就可以不上的。法院判决虽然清楚明白,但在执行上无所作为、和稀泥,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当地教育部门在这件事情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私学确实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很多人喜欢拿古代的事情举例。古代的教育有官学,也有私学,私塾里人数有限,老师一天到晚跟学生厮磨在一起,对学生知根知底,以现代的语言来说,这其实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公共教育个性化不足,老师通常采用的是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容易忽视个体的差异,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求更高,在这一点上,它确实无法跟私学相比。但也要看到,私塾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自己不懂自然也不可能让学生通,自己是个半吊子,自然无法保证能教出合格的学生。

  公共教育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它通过标准的制定、规范化的教程、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了大多数学生能够学有所成,不能因为一点不足就排斥抗拒,就否定它的成就。而且教育不是个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得讲技巧,得遵循一定的规律,我们现在的老师大多是科班出身,有着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多年岗位的锻炼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相对而言,私家教育就随意得多,你学贯中西无奈笨嘴笨舌,博古通今可是不能循循善诱,依然不会有好效果。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这符合社会分工的趋势,也更讲科学。

  学校教育也不只是学学知识这么简单,它是对人生、对思想、对价值观的培养,在一个大集体里,孩子学会的除了知识,还有人与人相处之道,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这种感情的培养纽带的形成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甚至更有影响力。

  关键是,不管你擅不擅长优势教育这件事,对孩子而言,人生只有一次,童年只有一次,是没有试错的机会的。你没有办法把失去的光阴再补回来,这才是最大的风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将孩子置于这样的危险之中。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定义子女人生的教育只会失败    2016年08月23日
  • ·教育的温情与无情    2016年08月19日
  • ·教育的格式化该改变了    2016年08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