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专家谈]重申中国政策立场,澄清"一带一路"的外部误读

2016年08月10日 17:40   来源:光明网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获得了沿线各国政府和民众的普遍欢迎和期待。伴随着这一倡议的不断推进和落实,中国也通过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上海合作组织建构起一系列多边合作框架,这些成就不仅举世瞩目,而且也为一直萎靡不振的世界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和信心。

  然而,正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出于不同的原因和目的,外部世界一直对其存在着误读、误判、甚至是曲解。有的人恶意揣测中国推进沿线国家合作的意图和初衷,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有的人产生误解是因为对这一倡议的性质、目的和途径还没有充分理解,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排斥沿线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并认为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会导致“一带一路”动力不足;有的人则盯住“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可以改进的不足不放,指出中国企业当“一带一路”沿线的外域文化习俗重视不足;还有人夸大单一项目的受挫,刻意唱衰“一带一路”倡议。

  这些有意或者无意的误读,虽然不会改变客观现实,但是却会给“一带一路”的推进带来不必要的阻碍和麻烦。特别是近期以来,倡议框架下的合作进入到了具体项目的双边谈判阶段,很多正常的合作和调整因为上述种种原因而受阻。因此中方需要更进一步地重申相关政策立场,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首先,对“一带一路”的质疑很大程度上还源于将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误读为中国的政府行为和外交活动。虽然“一带一路”倡议是由中国政府提出的,但是这依然是一个经济合作计划而非政治政策,落实这一倡议的始终是中国企业,遵循的是市场经济原则而非政策指令。中国政府已经反复重申,“一带一路”倡议只是中国提出的开放、包容的多边经济框架,而不是由中国单一主导和推动的某种政治经济进程,绝非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或者“经济互助委员会”。在这一合作框架中,中国创新性地提出了通过增强地区间的互联互通来加深经贸联系、激活地区经济潜力的设想,并且也愿意在这一合作机制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为打造国家间的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是要单方面“包揽一切”,或者是用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来换取在其它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更不意味着用中国的工业能力换取其它国家的市场和自然资源。

  其次,“一带一路”是一个多方参与、多方推动、共同提高、良性循环的合作机制。具体来说,这意味着中国欢迎其它国家积极参与区域内的经济合作,提出自身的倡议和合作项目。凡是有利于地区内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的做法,本质上都与“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的主旨相吻合,并不存在“你之所得就我之所失”的零和博弈。

  因此,中国也并不排斥美国、日本等经济强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基础设施建设,而同样这些合作的推进也不应当被视为是“一带一路”倡议遭到了挑战和拒绝。这也意味着中国绝非是这一倡议的唯一主要受益者和动力,绝非中国单纯施惠于沿线各国。因此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并不代表“一带一路”的推进和落实将受到消极影响。相反,中国恰恰希望能够将经济结构调整与增强区域经济合作结合起来,在合作中提升中国的工业能力、改善产能结构。

  再次,由于环境差异和文化习惯的问题,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投资运营活动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对当地文化习俗重视不够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并且正在不断改正。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海外同样会遇到很多侵害。因此“一带一路”的推进实际上是一个需要互相适的过程。如果以此来批评“一带一路”倡议是输出中国的“发展模式”,无疑是言过其实、指鹿为马。

  最后,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一带一路”倡议已经由最初的宏观构想阶段进入到微观落实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各类开展实际投资的企业才是真正的主角。在每一个具体项目中,由于合作双方的立场和需求不同,存在利益分歧是非常自然的。以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高铁项目为例,双方基于各自的经济考虑而就项目进行的讨价还价、拖延调整、甚至是暂定终止,都是市场经济中非常正常和普遍的现象。单一项目所遭遇的种种波折,主要是体现了企业在跨国经济活动中所做出的博弈与取舍,不能夸大其影响,更不应被视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本身遭遇到了挑战。更何况,整体而言遭遇问题、需要重新调整利益关系的项目仍然只是少数,而且即使一时陷入困局,也并不意味着就此偃旗息鼓。近期,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项目的顺利重启就极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寻求构建创新性地区经济合作框架,推进国家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探索。“一带一路”的推进必将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出现不理解和疑虑的情绪也属正常。我们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实,沿线各国政府及其人民将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一倡议所体现出的精神与原则,“一带一路”必定会赢得赞赏与支持。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 肖河)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