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农民进城落户,城市准备好了吗?

2016年08月09日 10:17   来源:光明网   叶祝颐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就此,财政部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财政部表示,确保到2020年使1亿左右已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8月8日新华网)

  告别“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住进高楼大厦做城里人,曾是多少代农民的梦想。国家制定实施户籍新政,吸引一亿农民在城市落户。财政部为落实农民工市民化,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财政政策,这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消化商品房库存压力,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城市化并是吸引农民到城市落户这么简单。一亿农民进城,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吗?城市能够为进城农民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服务吗?农村虽然暂时落后点,但农村土地承包权与宅基地毕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家园。土地承包权是农民的命根子,能够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宅基地使用权能保障农民的基本住房问题。如果进城的农民找不到工作,或者说工作不能持久,吃什么?买不起房,住什么?尽管城市商品房大面积库存,但是开发商会将房子低价卖给进城农民吗?此一时彼一时,如果取得城市户籍的农民在城里混不下去了,怎么办?引导一亿农民进城落户,政府到底有几成把握?为了完成落户指标,有的地方会不会赶农民上楼,搞拉郎配?

  虽然有消息说不少地方在闹用工荒,但是用工荒多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关。文化水平较高,拥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农民找工作相对容易。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就业技能、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不仅难以找到体面、高薪的工作,恐怕连竞争脏苦累基础性岗位都困难。如果进城农民就业技能跟不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他们的就业前景并不容过分乐观。何况,就业市场需求未必以政府意志为转移。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当下,城市能否增加那么多就业岗位还要打一个问号。

  前不久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西部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落户,66.1%的农民工表示到了一定年龄就回乡。对此,《人民日报》有评论指出,农民之所以不愿意“农转非”,是因为城市户口“含金量”不如以前高了。这也颇能说明问题。

  当然,并不是否定户籍新政引导农民进城落户,农村城市化的大方向。但是土地与宅基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精神归宿。政府引导农民进城落户,解决医疗、教育、生育、交通等公共服务问题相对容易一些,简政放权也让“了难看事难办”的老爷作风有所转变。但是,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与就业问题,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融入城市生活,更为重要。

  农村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城市化进程只可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正如长期研究城市化问题的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张占仓所言:“城市发展正处于波动期,城市经济好的时候,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民到城市打工,可一旦城市经济发生波动时,首先失去工作的就是农民,而承包的土地正是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是他们的退路。”如果大量农民响应政府号召进城落户,到时候居无定所,就业无门,生活缺乏持续保障。宅基地与责任田已经易主,他们还剩下多少退路?

  况且,城市规模急剧膨胀,交通、教育、卫生、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能否跟上,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大城市尤其突出。政府引导农民进城,当稳步推进,不必设定进城落户指标,攀比城市化进程。农民是否愿意进城,什么时候进城,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防止出现部分农民“被城市化”,不能安居乐业的尴尬局面。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