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问题上,不能追求数字指标,不能让农业转移人口“被落户”,要允许农民“等等看”。如今,农民关心的不是简单的户口本上的城镇或农业字样,关键是依附在它后面的社会保障和各项福利能否同步跟上。因此,不妨在农民“等等看”的同时,积极完善配套改革措施,增加户口背后的含金量
近日,有媒体在全国多地调查发现,在不少试点中小城市,尽管农民进城落户已实现“零门槛”,但农民落户意愿普遍不高。笔者认为,无论城镇化、半城镇化,还是逆城镇化,都要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权。在城镇化问题上,不能追求数字指标,不能让农业转移人口“被落户”,要允许农民“等等看”“比较下”。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状况很不平衡。有相当部分农民为自己转不成市民而苦恼,但也有一些农民觉得自己的生活不比城里差。有一些农民在城市定居、工作,但出于种种考虑,没有选择户口迁移;有些人甚至觉得农村户口含金量增加,已超过城镇户口,愿意将户口迁到农村。当然,这只是部分地区的情况。在大城市近郊,城镇化会带来土地升值,承包地征地补偿、宅基地价格上涨。而对于大多数县域的农区,农民户口含金量增加有限,农村发展依然远远落后于城市。
但是,无论何种情况,农民都有选择是否到城里落户的自由。由于政策的限制,一旦农民在城里落户很难再迁回农村;原本是城镇户口的,更不能迁到农村。农民关心的不是简单的户口本上的城镇或农业字样,关键是依附在它后面的社会保障和各项福利能否同步跟上。目前,对农民落户“零门槛”的多是三四线城市,即使进城的农民选择落户,他们也看不到直观的好处。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少农民对此不积极也是正常的。
当然,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可能影响城镇化率一时的提升。但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要警惕过于看重城镇化率指标的倾向。总体看,我国城乡间差异越来越小,但不同农村间差距却仍然很大。农民不再简单向往城市户口,而看重户口背后的含金量有多大;也不再简单想要逃离农门,而是看经济安全感和情感归属感强不强。因此,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逼农民进城落户的事情。
一些报道提到,农民不愿落户到城市是因为担心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收益权益落空。事实上,中央多次强调要切实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现阶段,农民工落户城镇,是否放弃宅基地和承包的耕地,必须完全尊重农民本人意愿,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回。这对于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积极性、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为进城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一些地方提出要农民以“宅基地换房、承包地换社保”,是违反中央政策精神的。在一些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用承包地、宅基地、集体资产收益权只换来了一套城镇住房和低标准社保,既没有当地市民的高标准福利,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这种不安全感,加剧了农民把农村户口及其背后的土地当成“护身符”的冲动。
相对农民工单个人的城镇化来说,农村家庭的城镇化很难一蹴而就。城镇化不同于工业化,无法只依靠经济快速增长而实现。而农民一旦彻底离开土地,就要承受很高的城市生活成本,比如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农民对此依然存有顾虑。因此,不妨在农民“等等看”的同时,积极完善配套改革措施,增加户口背后的含金量。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