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山西蒲县走访时了解到,不少村庄的养羊散户都接到过“限期卖羊”通知,有的还被叫到镇里开会,限期10天内卖掉羊,否则将会把羊拉走,同时还要进行罚款。在政策的压力下,有些养殖户被逼进山里,有的则被迫将羊贱卖,可谓是损失惨重。(8月8日《中国青年报》)
散户养羊几年,现在却被政府要求限期卖掉,这显然不是一句“搞养殖需要承担政策、经营、市场三种风险”,就可以解释得了的。因为当初鼓励养殖的是当地政府,诸如“养羊户可携相关手续在农村信用社办理贷款”等政策皆可作证这一点,但现今却发布“限期卖羊令”,这样的政策风险明显是当地政府“朝令夕改”所造成的,为何要让养殖户来承担?农民的利益为何就这么容易被侵害呢?
不得不说,此事背后直指的就是当地过于粗放的扶贫政策。首先,既然当地过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不适合养羊,那么当初就不应该鼓励农户养殖,所谓精准扶贫,恐怕最重要的就是要讲究因地制宜;再者,粗暴拒绝养殖户圈养,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当地扶贫政策的僵化,这同样不符合精准扶贫的本质要义。
根据当地的圈养标准,至少还需要再花费15万元。很明显,这样的圈养标准,对于当地普通的散户来讲,多数情况下都是难以承受的,那么脱离了具体实际,这样的扶贫政策又有多大意义呢?
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很大程度上恐怕还是在于,某些地方政府对精准扶贫的理解和把握存在一定的问题。需看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虽然更能让农户得利,但在这一过程,政府显然不能置身事外。越是基础设施薄弱、养殖户经济能力有限、养殖经验不丰富,就越需要政府参与进来,制定科学的政策来帮助农户实现集约化、科学化养殖。
事实上,这并非没有可供借鉴的案例。比如同样位于山西省的怀仁县,就是由政府来引导投资方出资盖圈舍,鼓励养羊的农民将自己的羊“寄养”在此育肥,进而通过规模化养殖,形成市场,并由专人负责送草、送料、送药,甚至还有人负责销售。由此可见,如何落实精准扶贫,显然是需要地方政府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的。
本来是鼓励养殖扶贫的,现在却反而给农户带来了重大的损失,而对于其中所反映的问题,恐怕还需要相关部门好好反思。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