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蹭凉与乘凉,一字之差的背后(图)

2016年08月08日 11:20   来源:东方网   王宇佳

  

  夏日炎炎,凉爽的地铁站再次成为一些人眼中的“避暑胜地”,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名词:蹭凉。不仅是在地铁站,博物馆、图书馆、超市,甚至像宜家、星巴克这样的商家中,蹭凉的人群一波接一波。

  蹭,虽然从字面上来看并没有占小便宜的意思,但是随着蹭车、蹭饭、蹭网等词语的出现,让人们多多少少觉得“蹭”这个字并不是什么好的字眼。事实上,对于许多地铁站内的蹭凉人群,上班族也是有着不少的微词,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这些或躺、或坐,有些还在打牌的蹭凉人群,往往对于出入站的人们带来不少的影响。

  虽然《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中明令禁止在轨道交通设施范围内的躺卧行为,但其中是否包括进出站通道及站厅等地,并无明确说明。特别是在未对公共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只能对“蹭凉者”进行劝阻,并不能采取强制驱离的措施。然而,对于如何来界定影响程度是否“严重”,地铁方面也并未给出明确的标准。

  其实,当空调还没有在我们家庭中普及的时候,不少人晚饭之后往往会携家带口去距家不远的大树底下乘凉。那个时候,乘凉不仅不会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而且还加强了邻里之间的沟通,成为了当时社交的一个重要方式。今天,虽然我们这个城市中,适合乘凉的地方越来越多,像各种各样的公共绿地,但是去那里避暑的人群却几乎很难看到。

  之所以公共绿地不再吸引市民,一方面是因为不少大型绿地距离人们居住地较远,另外一方面是人们对于纳凉设施和服务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升,现在绿地所提供的服务已经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当传统的公众纳凉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地铁、图书馆、超市等蹭凉现象就无法避免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中,还存在着不少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在家中避暑,因而当他们来到公共场所蹭凉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在确保正常秩序的前提下,允许他们逗留避暑,有条件的还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心。

  蹭凉与乘凉,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实在背后却显示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当我们的生活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布局和功能是否合理:对于地铁站来说,最重要的是保障出行顺畅安全,对于蹭凉人群的接纳,是人性化的体现,但绝对不是天经地义应该承担的责任;图书馆、博物馆虽然有空调,但毕竟不是休闲场所,他们最主要的功能还是社会教育;至于商场,虽然他们渴望大客流,但蹭凉一族也会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中,绝大多数的公园对所有人免费开放;大部分社区有自己的社区公园或绿地。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通常会忽略一个事实是,随着城市功能和产业机构的调整,使得人们的居住结构也发生着改变,不少人从市中心迁移到远郊居住,因而也产生了公共服务的结构性问题。

  一位国外知名的城市规划师有这样一个理念:城市的服务对象首先是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缓步前进的行人,而不是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飞驰的小汽车,因此,公共空间的确定必须以行人的活动为基准,城市应当营造适宜步行的、人性尺度的城市空间。

  多年来,上海已建成不少的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但与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大城市相比,上海的公共空间在布局和功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可以增加一些规模不大却很实用的小型城市公共空间,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