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起,我国将对企业进行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人社部《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办法》提出,对A级企业将适当减少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视检查频次,对B级企业适当增加日常巡视检查频次,督促其尽快改正违法行为,C级企业将列入重点监察对象,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视检查,人社部门将约谈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敦促其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8月5日《人民日报》)
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如果被认为仅仅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为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视检查工作服务,确定某个企业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视检查频次,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然而,如果人社部门能从大数据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政策,或者,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出对策后,评级较优的企业能增强自信,减少用工成本或压力,在用工环节上增加更多魅力,评级较低的企业会加大用工成本,并因此吸取教训,有动力改变原有状态或级别,则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评级意义就大了。
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一贯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也就是说,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主动出击,巡视、检查、督促企业严格遵守劳动保障法规,帮助企业改善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处理好企业与劳动者的福利、报酬问题的情况并不多见。客观上讲,这是旧体制、旧观念遗传,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工作,坐等劳动者反映问题、举报问题、提出意见形成的。
在企业用工形式、用工合同多样化的形势下,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是法定的,也是通过合同形式予以明确的。如果用以往的劳动合同备案制等方式,就很难反映出劳动者的情况,特别是很难反映出企业在劳动保障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否真实、合法,是否能令劳动者满意。更何况,多种劳动用工形式,还可能会有一些劳动保障部门想过问却过问不了、劳动保障政策想管理却管理不好的例外问题。
对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评级,目前所能体会和感受得到的,就是为人社部门的劳动保障监察提供方便,以便提高效率,精准工作,提高监察执法的针对性。
不过,对全国4364.8万户用人单位的评级,将会通过梳理、归纳各种信息数据,使人社部门掌握崭新的第一手劳动保障情况。通过对这个大数据的分析,同样可以总结劳动保障法规做得好的原因,理出劳动保障法规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为制订出台新的政策提供精准的背景资料。比如,什么政策容易在什么类型的企业或什么地方执行走样,什么企业容易犯什么样的错,企业对劳动者权利的尊重或侵犯主要在什么情况下出现,都会一目了然。这同时会为劳动者选择用人单位提供帮助。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