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资金“松绑”政策落地,才能变成改革红利

2016年08月05日 14:20   来源:解放日报   朱珉迕

  中办、国办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下称 《意见》),对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资金使用权限进行大幅“松绑”。《意见》要求合并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科目,明确由科研人员结合科研活动实际需要编制预算并按规定统筹安排使用,其中不超过直接费用10%的无需提供预算测算依据;更明确下放预算调剂权限,在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将直接费用中的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等支出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

  就科研经费管理而言,《意见》 无疑释放了多年来力度最大的改革信号,种种松绑措施,都是对科研人员的明确利好。在创新驱动发展已是国家战略、“创新发展”被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当下,此举显然有望打破存在已久的创新桎梏——众所周知,体制机制方面的瓶颈是阻碍创新能力提升的最大制约;体制机制瓶颈中,又尤以科研经费管理使用问题最为凸显。

  此前,高度行政化的科研经费及人员管理方式,屡屡与科技创新规律和科研工作实际需求冲撞,不仅令科研人员无所适从,更时常闹出“科学家被迫当会计”的尴尬。对志在创新的科研人员来说,“松绑”的一刻已令他们等待多时。此番《意见》出台后,科研一线人员多在第一时间转发叫好,同时却紧跟一问:从文本上的《意见》到现实中的实施,又会让他们等待多久?

  从一项来自最高层的宏观政策,到惠及基层科研人员的微观措施,其间需要多个环节——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的转化兑现。在政府层面,中央政府作出的简政放权决定,还需相关部委和地方来配合兑现;在高校院所层面,承接了来自政府下放的权力之后,其内部同样有进一步“放权”的考验。唯有这些环节都顺畅无阻,“松绑信号”才能变成真正可知可感的“改革红利”。而对一项日显紧迫的改革来说,这样的转换过程关卡越少越好、速度越快越好。

  但在人们的过往经验里,恰恰是这一转换过程中的阻滞,令不少“看上去很美”的政策措施始终停留于文本,甚至让基层感觉“口惠而实不至”。在科技创新领域,政策不落地的现象也并非鲜见。这其中,部分是因为政出多门,政策间衔接协调不足,有时好政策与好政策也会“打架”;部分是因为具体实施办法、操作细则欠完善、不明确,或是将实施环节的细则设置得过于繁琐,导致看似躲过了一道道“审批长征”的科研人员,又要陷入无穷无尽的“落实长征”。几个月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曾点名批评中关村对“科技人员期权未兑现则不收税”的政策落实不力,这个出台近两年的新政一直令企业创新人员“无感”,多少折射出政策落地中的尴尬。

  还有一些“落地难”,背后则是相关部门和官员的“观念难”。高层曾数次痛批“文件原地转圈”,一些政策到了部门、地方便频频卡壳,究其原因,多少有懒政、怠政的因素,甚至存在以部门利益主导的人为阻挠。如是一来,再好的政策都能拖到“黄花菜都凉了”,其带来的损失则不止在科研人员的“红利”多少,更将影响社会创新动力,甚至政府公信力。

  改革方案要落地生根,落地生根要“落细落准落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命题。这当然不只是科研经费管理一个领域亟待回答的考题,而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松绑”,无疑提供了一个观察样本——无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还是高校、科研院所内的行政机构,《意见》都意味着一次行政效能和改革诚意方面的考验,而其成绩如何,就看《意见》的落实情况如何。

  毕竟,在一线科研人员等待多时之后,“好政策”终于来了。而好政策既然来了,又有什么理由让人再等待下去呢?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