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制定离不开科学研判

2016年07月18日 08:3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刘 峣

  上海取消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政策,效果立竿见影,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高峰期乘车老人锐减五六成,年轻人觉得上下班的公交和地铁没那么拥挤了;公交补贴升级为综合津贴,平时不怎么乘车的老人有了更多的消费选择;社会的运行成本降低了,各地网友纷纷呼吁,希望效仿上海模式。

  这个乍听上去有些得罪人的政策,如今却收获了多赢的局面,其出台背后的考量值得探究。

  社会政策的制定,离不开充分的调研与科学的研判。在免费公交政策取消前,上海市交通委曾进行调查统计,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当月未使用敬老卡,原本是优惠照顾老年人的措施,失却了原有的社会意义。

  而上海市民政局则分析,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解决因出行状况不同产生的不均衡问题,也有利于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福利自主支配权。体现了对老年人权益的最大尊重,实现了福利的均等化。

  一方面是高峰期老年人出行乘车造成公共交通紧张,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上班族”与“白发族”的“族群紧张”;另一方面是敬老卡沦为鸡肋,造成社会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取消免费乘车,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不过,取消老年人免费乘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要面对不小的舆论压力外,政府本身的“底气”也很重要。比如,上海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实施后,预计年财政投入超过45亿元。对于大多数二三线城市而言,是否愿意投资相关配套措施,恐怕还得画上一个问号。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一些引发热议的“乌龙政策”,往往在于事前缺乏调研和判断,事后又缺少应变和微调。与此相对,也有的地方宁愿空置和浪费社会资源,也不愿通过合理的政策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虽然从内容而言,上海的新政策推而广之难度不小,但从出台过程及具体实施而言,对于社会管理有不小的启示。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