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农民“坑”城里人不是因为农民变坏

2016年08月04日 09:5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杨鑫宇

  苛责农民群体的品格,说他们“坏”,于情不合适,于理也说不通。要说“坏”,城里的坏人比例不见得比农村低。

  --------------------------------------------------------

  暑假期间,小王等9名大学生为拍摄纪录片,前往北京市房山区水峪村。就在他们完成拍摄,准备离开水峪村时,水峪村的村长突然出现、要求他们缴纳2000元的“争执调解费”。他们在村里根本就没和任何人发生或争执,但是,迫于“不交不让走”的压力,不得不交纳了这笔钱。(《北京晨报》8月3日)

  事后,记者采访了水峪村的村干部核实此事,对方对收费行为理直气壮,并声称这2000元是大学生们在村里取景应付的费用。然而,对于“争执调解费”这个说法和相关收费的行政依据,对方却不愿作出任何解释。可以说,这根本就是一起带有胁迫性质的乱收费事件,9名大学生完全是被“坑”的对象。

  “坑”城里人,在农村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发生在水峪村的事也绝非孤例。之前,就有不少城里人到农村旅游,被收取不合常理的高昂费用的新闻,我的家人也曾有到乡村地区自驾游时遭遇“碰瓷”的经历。这种乱收费、“碰瓷”行为如果发生在城里,人们完全可以依靠法律手段解决,但在乡村,情况可能完全两样,外来游客经常不得不“服软”。

  面对如此情形,许多人不禁要问:中国的乡村,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淳朴、美好而自然的乡村吗?难道是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变坏了吗?

  对于这种现象,恐怕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农民变坏”。中国有6亿农民,他们用双手种出了供全国人民吃的粮食,却拿着远远落后于城里人的收入。苛责农民群体的品格,说他们“坏”,于情不合适,于理也说不通。要说“坏”,城里的坏人比例不见得比农村低。我们真正要问的:一是为什么天性不坏的农民越来越爱“坑”城里人;二是为什么少数坑人的农民总能得逞,以至于他们肆无忌惮。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结于当代城乡关系。过去,城市和乡村是相对隔绝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城乡交流日益密切。有城里人频繁到农村旅游、“体验生活”,有城里人到农村置业,前往农村拍摄或调研的人也不时出现。诚然,这种人员流动给农村带来了活力,但农民也因此告别了以往平淡而安宁的生活,而不得不接受来自城里人的“侵扰”。有些农民想借机从这些“闯入者”的身上赚到一些钱,也是十分自然的事。

  不过,并非所有农民都有足够的法律意识和商业头脑,有些人为了“求财”,便动起了“坑人”的歪脑筋,甚至有人认为,骗城里人理所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加强普法教育之外,还要让农民们能从城乡关系的改变中获得更多好处,以弥补他们受到“侵扰”的损失。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帮助农民找到更多合法的赚钱方式,实现城乡双赢。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在农村地区的执法和司法机构身上。有些农民“坑人”的手段并不高明,在法律上全无依据,却总是能够得手,这和农村地区执法力量不足脱不开关系。一些执法人员碍于老乡情面,在调解和裁决中偏袒本地人,看起来维护了本地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却破坏了本地的法治环境,进而败坏了一个地方乃至整个农民群体的名声。

  严格执法,虽然会在短期内得罪一些老乡,但却会让整个地区更有秩序、更有魅力。堵住了农民们“坑人”的路,他们才能回到合法赚钱的轨道。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