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因此,要以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改革勇气,着力解决当前科技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方面存在着的突出问题,建立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
中办、国办近日联合发文亮出一系列硬举措升级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释放出解放第一生产力、更好激发创新动力的重要信号。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因此,要以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改革勇气,着力解决当前科技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方面存在着的突出问题,建立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
重构人才产教融合培养体系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框架下,统筹解决人才与教育、科技现实中存在的“两张皮”问题,重构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培养体系,建立前沿项目、人才发现机制,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机构和服务平台。为此,首先要改革高等教育模式,着力培养理论基础坚实、知识结构合理、善于综合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界、工程界、产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科技人才开发上的紧密合作。其次要探索建立人才培养与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人才开发机制。国家科技计划、重点工程项目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人才吸引、培养和开发工作,并作为评价计划 (项目) 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重点创新基地、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中强化青年创新人才开发任务,并纳入相关考核指标体系。在国家重大项目实施中,鼓励资深专家和中青年骨干人才结对子的“师带徒”活动,对资深专家设置培养优秀人才的工作任务指标。构建将工程教育鉴定认证,工程师资质认证和工程师继续教育有机结合的工程科技人才成长发展体系。
改进科研和人才评价方式
第一,进一步改进科研成果评价方式,基础研究对接国际标准,以同行评价为主,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和突破性;应用成果以用户评价和专家评价为主,着重评价项目完成情况、成果转化前景;产业化开发以市场评价和用户评价为主,着重评价产业带动性和产业发展贡献。第二,改革现行以单位、机构为基础,以行政部门为主导的人才评价制度,建立以权威第三方机构为主导的大范围同行评价制度。研究建立符合工程科技人员职业和专业发展特点的职务级别体系和相应分配体系。第三,推动职称制度改革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聘用制度改革相协调。强化聘任制度,坚持科学设岗、按岗聘任、以岗论价、淡化职称、破除终身制。推进职称分层、分类管理。最终要建立由政府人才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专业行业学会协会协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职称管理格局,实现政府对职称的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法治规范和行业规制转变。
推动科研管理体制创新
首先,推动政府科技部门管办分离和职能转移,改革国家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建立法定机构管理、科学共同体主导的国家科技项目发布、管理与评估体系。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政府“命题式”科技项目立项模式。坚持市场化导向,给予企业更多参与科技立项的主动权。推动面向工艺生产和生产线的创新验证,将科技成果评价从专业评审向产业化验证转变,从节点监控向创新、产业化、示范应用的全过程评价转变。第二,改革我国科学技术奖励体制。第三,改革高校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推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离。着力改革体制内“双肩挑”科技人员管理方式。支持一些前沿机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体制和人才发展机制。支持和发展“民办公助”“国有新制”等按照企业化管理运作的新型科研机构。支持特需人才组织工作室,灵活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原始创新研究。第四,创新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方式,提高对职务发明人合法权益的激励力度。
为天下英才提供保障机制
当前,我们对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和使用还有许多限制,比照“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国外人才准入机制、全球人才遴选机制、多元投入机制、人才活力激励激发机制和方便国外人才工作生活的保障机制。完善来华留学政策,更好吸引、使用优秀国外留学生为我国创新创业服务。放宽使用国外人才和智力的范围,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吸引国外人才,允许国外高端人才担任重大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在安全保障前提下,设立国家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专项项目对外国人才开放制度。此外,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在华国外人才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国外人才在子女教育、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资源库,扩大人才服务业对外开放,形成一批专业化、国际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人才服务机构。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走出国门建立研发基地、开放实验室、科技孵化器、产业化基地,就地使用海外高层次人才。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孙锐)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