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担心更多“机器人”上岗 向新兴产业要发展空间

2016年07月27日 08:4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佘 颖

  在向新兴产业要发展空间的过程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适应新产业、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必由之路。转型升级的代价不能完全由劳动者承担,对那些被机器挤占了岗位的劳动者,要积极促进他们再就业。通过积极的转岗培训、有实效的能力提升、有针对性的创业帮扶,“机器换人”完全可以平稳过渡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机器换人”的话题经常被提起。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有人担忧这有可能引发一轮失业潮。

  在笔者看来,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所谓“机器换人”,是一些企业为缓解招工难和用工不稳,降低人工成本压力,依靠生产自动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形象说法。从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都会影响特定领域、特定行业的就业岗位。我国也曾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2007年开始大量使用机器员工,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机器人的相对成本不断下降,且企业不再为员工不稳定发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大幅提升。

  当前,我国的“机器换人”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企业用工减少。但是从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来看,每一次技术进步都将催生一批新兴产业,改造一批传统产业,由此创造出的岗位最终将远远大于被替代掉的岗位。要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向新兴产业要发展空间。在此过程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适应新产业、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必由之路。

  当然,转型升级的代价不能完全由劳动者承担。对那些被机器挤占了岗位的劳动者,要积极促进他们再就业。

  来自人社部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求人倍率是1.05,也就是说,100个人对应着105个岗位。从绝对数量上看,求职人员尚不能填满空白岗位,只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能力不到位,造成部分企业招工难与劳动力求职难并存的局面。同时,新技术催生了一大批创业的机会,其中一些同样适合有丰富经验的劳动者。

  通过“互联网+求职”实现人岗匹配、通过开发新岗位和新领域扩大就业市场容量、通过适宜的培训和扶持政策引导帮扶,将有助于劳动力实现转岗就业、自主创业。日前,人社部、农业部等5部门启动了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5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使有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或已创业的农民工等都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有效提升创业能力。这些都是解决就业的积极尝试。

  同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等于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幅员辽阔,经济体量足够大,完全可以容纳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保持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必要的份额,进而继续保留这个领域一部分的就业岗位。

  总之,对“机器换人”,我们不必过分担心,但也要高度关注。通过积极的转岗培训、有实效的能力提升、有针对性的创业帮扶,“机器换人”完全可以平稳过渡。(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 颖)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