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取消编制,建立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合理拉开医生、护士等人员的薪酬待遇——当多地还在探索公立医院“去行政化”路径,深圳却早已明确提出新建市属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这家由深圳市政府投资,香港大学团队进行管理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不再有“铁饭碗”,医生年薪起点40万元,最高近百万元。(7月26日《新京报》)
对于很多医生而言,年薪百万早已不是梦,然而在公立医院光明正大地拿到如此高薪的确少见。不过必须要指出的是,“去行政化”只是检验医改成败的指标之一,却并不是全部。否则,这家医院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向全国推广,给迟滞不前的医改注入一针强心剂。遗憾的是,目前该医院尚未达到收支平衡,这意味着目前的光鲜是建立在政府高额补贴的基础上。
表面上看,这家成立不到5年的医院的确有很多可取之处:通过按病种打包收费和聘用合同制管理,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药品滥用与过度医疗的问题,医生不通过红包、回扣依然可以光明正大地赚取高薪。然而细加分析就会发现,能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两大原因:一是政府的高额补贴,二是医院有收费高昂的国际医疗中心。仅此两点,内地多数地区能够满足吗?
医改首先应当解决的一个疑问是,杜绝以药养医后医院的经费来源问题。目前的现状是,相当数量的公立三甲医院得不到足够的经费支持,只能依靠过度医疗来满足生存问题,进而由生存又开始暴利。深圳做法值得借鉴的一点是,医院经费除医保收入、病人自费部分外,基本上都通过预算的方式由政府解决,达到收支平衡即可。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在于,彻底斩断了医院的牟利冲动,医生也不必背着创收的包袱从病人身上挣钱,而是根据岗位挣年薪。然而弊端也非常明显,需要政府高昂的投入,且必须有发达的民营医疗体系和分级诊疗体系做配合,否则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为重要目标的医改,只有在明确政府投入比例的基础上,才能回答如何提高效率的问题,深圳的做法只是再次重申了这一点,却难以直接地复制。
离开了考虑周全的顶层设计,任何地方自下而上的探索都很难成功。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