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骆抗先的“好医生”精神消融医患隔膜

2016年07月13日 08:29   来源:羊城晚报   阅尽

  在医患关系常被扭曲的当下,“好医生”可不是轻易让人信服的称号。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骆抗先教授却底气十足说:“我肯定是!”

  是什么让这个自称“与流俗不太合拍的怪老头”如此自信而当仁不让?我们不妨看看这位“好医生”工作中的小镜头:

  今年已85岁高龄的骆大夫依然坚持每周三次的门诊。为了不让慕名远道而来的各地患者跑空趟,他主动提出“我的门诊不限号”。不限号的承诺无疑意味着更多更艰苦的付出。

  每诊完一个病人,他总是站起送至门口,然后迎来下一位患者。“爷爷大夫”这细微的礼节,令患者一开始便体会到了受尊重,医患间的信任也油然而生。

  从医60余年,他救治的病人数以万计,却从未发生过一起纠纷。对那些长期的慢性病患者,他有耐心倾听和鼓励的“爱心秘方”;对贫困患者,他更是设法在医药费上“精抠细算”,不让患者花冤枉钱,还让病人复诊不挂专家号,只挂普通号……

  60多年如一日的坚守,骆抗先正是用这样的点点滴滴塑造着一个平凡而又受人尊敬的“好医生”形象。然而,在他看来,当“好医生”算不得伟大,也没什么好炫耀的,因为这只是“分内事”。

  近年医患矛盾突出,在一片“看病难、看病贵”的抱怨声中,人们总是感慨“好医生”太少,“好医生”一号难求。但到底何谓“好医生”?有何标准?其实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医生或是行业翘楚,但其权威、专家的孤傲却可能拒人于千里之外;有的医生或有独门绝技,但其高精尖的治疗方案却令患者承受不了;有的医生或也热情有加,但在患者看来,药是吃了一大堆,就是不见效……

  无论如何,“好医生”其实是职业操守、医术和良好沟通的有机融合,缺一不可。骆抗先是全国传染病学泰斗级的专家,名人效应下这无疑是可资生财的稀缺资源,但骆抗先从不为医药厂家站台,还主动揭出某些厂家的不实宣传,这似乎“不合时宜”。他也从不开大处方、大检查单,不仅如此,每发现有人开“贵药”,他便毫不留情批评,这在当下更是得罪人的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怪老头”,却赢得了患者的广泛赞誉,并无意间成了“网红”。为让更多乙肝患者获得相关护理知识,他从75岁起自学电脑录入,开起免费诊治乙肝的科普博客,这一坚持就是10年,如今博客的阅读量达1100多万,回复患者提问数以万计。

  从医一生,他不但以高超的医术拯救了诸多患者,更以其仁爱之心为社会树起“好医生”的行业口碑。在他的心目中,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尽管已耄耋之年,但他的门诊却雷打不动,遇到社会活动与门诊冲突,从来都是为门诊让路。哪怕是表彰他的会议,也要等他看完门诊再说。

  “好医生”不只是悬壶济世、求诊问药的“职业人”,他更是寒夜里的一盏灯,让身处困境的人看到希望和光明;“好医生”也不只是医术精湛、手到病除的杏林高手,他更该以满腔爱心在医患间搭起沟通和信任的桥梁——这在当下无疑更为重要,因为在此起彼伏的医患冲突中,除了制度弊病,医患间的交流隔膜、沟通不畅也是公认的重要诱因。在社会充满戾气的今天,我们太需要骆抗先式的“好医生”来抚平人们心灵的创伤。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