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激发民间投资,金融支持别退缩

2016年07月27日 07:39   来源:人民日报   顾仲阳

  促进民间投资,金融是强力助推器,只能千方百计让动力更足,而不宜釜底抽薪

  投资不振尤其是民间投资增速下滑,是当前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指向,就是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

  宏观上讲,当前民间投资回落有其客观原因,比如经济周期的波动、经济转型的挑战等。近年来,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和考核办法,在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从提升全社会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角度看,还需要在微观层面,真正解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遭遇“玻璃门”“弹簧门”等现实问题。

  前不久,记者随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察组走访,许多企业反映强烈的一个焦点问题,即金融对民间投资支持不给力。在河北召开的一次企业家座谈会上,河北东方丽人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声泪俱下,因为银行抽贷几乎让企业陷入绝境。公司原来主做纺织品订单出口,发展形势不错,于是把生产规模扩大了两倍。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逐步显现,加上原材料、用工等成本不断上升,企业从出口转型主攻国内市场。银行看到企业外贸订单减少,内销创品牌不确定性增加,2011年到2015年,连续4次抽贷……

  诚然,企业投资风险在加大,银行也有自己的难处,只能择优支持民营投资。审慎放贷、惜贷或抽贷,也是合理的考量。有金融商会负责人表示,近两年由于贷款不能及时收回的情形明显增多,不少银行行长的头发白得更多更快了。

  不过,在此两难之际,如果不加区分地断掉金融支持,看不到一些民营企业只是面临一时的困难,不实施必要的补血措施,帮他们把握住转型升级的机会,结果可能会多输。银行和企业是鱼水关系,企业不行了,银行也没好日子过。

  在这个意义上讲,金融机构应转变理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少些釜底抽薪,尤其是要综合评判企业投资周期、风险状况等因素,合理进行贷款约期,尽量避免贷款期限与投资周期不匹配。不少民营企业反映,银行贷款周期短,但投资项目一般很难短期见效,必然需要倒贷、续贷。因此,对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企业,不能简单粗暴地“一抽了之”,对仍符合贷款条件的应尽量续贷,放水养鱼。

  在此基础上,还应扩大促进民间投资的金融供给。为解决被银行抽贷后的资金问题,“东方丽人”找市场、找市长,至今未能解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金融供给的不足。其实,新常态下不乏好项目,对那些风险和成长前景并存的民营企业、投资项目,可以采取投贷联动等融资方式,与企业同舟共济,互利双赢。此外,应积极促进金融供给多元化。比如,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支持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股权和债权的融资支持等。

  促进金融加力支持民间投资,政府需要积极作为。一方面,要帮银行降低风险,比如,加快推进再担保体系建设,为银行信贷支持民间投资增信。另一方面,要为民营企业赢得金融支持创造更大空间。比如,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僵尸企业处置退出,释放低效甚至无效的金融资源。对于民营企业投资发展战略新兴行业等国家支持的行业,允许金融机构适度提高放贷的风险容忍度等。

  促进民间投资,金融是强力助推器,只能千方百计让动力更足,而不能釜底抽薪,让民间投资降速甚至失速。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记者 顾仲阳)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