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大发明”之外的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

2016年07月26日 10:41   来源:南方日报   潮白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正式向社会公布了他们经过近三年研究而遴选出的88项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在“四大发明”之外,补充了84项。遴选的依据是,“某项发明的原创性,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能证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或者属于最早之一且独具特色”。这项研究很有意义。

  “四大发明”我们早已耳熟能详。除此之外,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还有哪些科技成果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个很有必要厘清的问题。首先,它能够治疗我们一些人的妄自菲薄症;其次,它能够使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但原来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那么大贡献的成果“恍然大悟”,进而因为“地位”的明确而理所应当地敬重起来。像水稻、粟、大豆、茶树以及柑橘栽培等,原来都为我们的祖先所“最先”,还不足令我们在倍感亲切的同时肃然起敬吗?

  这88项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分为三类: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我们看到,这些成果在对世界文明作出贡献的同时,首先对自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举“技术发明”里的“竹子栽培”为例。《诗·卫风·淇奥》每章即均以“绿竹”起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云云,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在文学作品中率先以竹喻人。淇,淇水;奥,弯曲处;猗猗,长而美。《诗》所收集的歌谣年代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中科院的成果界定“竹子栽培”年代为3000多年前,这就等于是说,此项技术诞生未几,已经被民间成熟地运用于比拟了。竹子清姿瘦节、挺拔高傲的外表,自此每为后世文人雅士所寄托、所自况。魏晋时产生了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更将单纯的自我陶醉提升了一个境界。当然,“竹子栽培”在文化领域产生的最重要贡献还在于其成为古代文献的重要载体。众所周知,纸张发明和广泛应用前,前人的书写材料是简牍帛书,其中的简就是竹简。正是因为云梦秦简、敦煌、居延、银雀山等汉简的重见天日,今天才有了直接触摸历史的文献资料。

  不大理解的是,“工程成就”里的“安济桥”为什么不直呼为“赵州桥”。安济桥可能是原名,而赵州桥却也并非今名。唐朝张鷟《朝野佥载》已经说到:“赵州石桥甚工,磨礲密致如削焉。望之如初日出云,长虹饮涧。上有勾栏,皆石也,勾栏并有石狮子。”玄宗时的宰相张嘉贞更有《赵州大石桥铭》,且直接道出了修桥者的姓名:“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至于桥之本身,张嘉贞觉得“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奇特在哪里?张嘉贞外行看热闹:“试观乎用石之妙:楞平砧柳,方版促郁,缄穹隆崇,豁然无楹,吁,可怪矣!”他是惊异于石料的边棱平直,如砧石般整齐排列,构成的主拱又大又高,却连一个柱子也没有。在梁思成先生那里则是专业视角。他说,“罗马时代的水沟诚然也是券上加券,但那上券乃立在下券的券墩上”,而赵州桥“这种将小券伏在大券上,以减少材料、减轻荷载的空撞券法……至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才盛行于欧洲”,这么一算,欧洲同类桥梁的出现较之赵州桥,“竟是晚七百年,乃至千二百余年”。赵州桥之所以伟大,也正在这里。人们心目中已然根深蒂固的赵州桥,忽然给叫成安济桥,有这个必要吗,不会引起混乱吗?

  在全球史视野下盘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科院这项成果提供了全面、准确的答案。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深入,清单还会得到不断的更新。我们在关注名单长短的同时,更应当关注的是它们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如此,则不仅等于温习了我国古代的文化史、文明史,而且对于提振民族自信心无疑也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