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妨用汉德公式,看游客虎园遇袭

2016年07月26日 07:36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不妨用汉德公式看游客虎园遇袭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致一死一伤。延庆区宣传部通报称,动物园已停业整顿。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段监控视频,最让人困惑的是,年轻女子为何要在虎园下车?是不是因为与丈夫吵架?不过,当事人“不想谈论此事”,我们也不好随意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让自己身受重伤不说,更让下车救自己的老母亲不幸遇害。

  事件发生后,动物园已被停业整顿,要求确保游客安全。这一处理是合适的,毕竟在动物园里发生了那么大的事,“无动于衷”是公众难以接受的。但是,将来涉及相关赔偿,责任该如何划分呢?

  据悉,该动物园门票是包含乘坐园内交通费用的,反倒是自驾入园需要另收一笔车险费,以防动物剐碰导致车损。但将本次事件归咎于允许自驾入园,是比较牵强的。对动物园来说,允许自驾入园其实是一项提高旅游品质的增值服务,赚取车险费应该不是主要的目的。

  个人认为,合理分配责任,其实可以借鉴汉德公式。美国法官汉德提出的汉德公式是这样的:B<PL。其中,B是预防事故的成本,L是事故的损失,P是事故发生的概率;PL相乘也就是预期事故的可能损失。意思是:只有潜在致害者预防未来事故的成本,小于预期事故的可能损失时,他才负过失侵权责任。

  换言之,涉及事故的各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与其避免事故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成反比。也就是说,谁越容易避免事故,谁承担的责任就越大;反之,谁避免意外所要付的成本越高,谁的责任就越小。这样来分摊责任,将使得全社会避免意外的总成本是最低的。责任的划分,与谁赚钱多谁赚钱少没有关系,与避免事故所需付出的代价有关系,越容易避免事故的人承担越多的责任。

  汉德公式作为一项思维工具,可以让我们把很多事故纠纷,看得更明白更清晰。具体到女游客虎园遇袭事件,女游客不下车就能避免虎袭,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成本最小的;相反,如果让动物园来监督每辆入园自驾车辆,禁止车上乘客下车,那成本会非常大,甚至根本不可能。所以,根据汉德公式,动物园在此次事件中所需承担的责任应该较小。

  (舒圣祥)

  微信购物不受消法保护吗

  史洪举

  7月21日,甘肃省工商局发布的报告显示,上半年,微信网购纠纷迅猛增长。该报告指出,微信购物属于个人私下交易,不同于一般的网购,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国家工商总局对微店等依靠社交工具营利的经营行为还没有明文规定。报告建议,公众不要微信购物,若此类方式购物发生纠纷,消费者可通过司法途径处理。

  甘肃省工商局的报告指出微信购物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应该说,该报告让很多热衷于微信购物的群体心有余悸,担心通过微信购买的商品不能得到保证,正当权利受到侵犯时投诉无门。对此,笔者认为,微信购物不受消法保护的说法有失偏颇,有必要厘清微信购物时交易双方的法律关系,及时廓清公众疑虑。

  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均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范。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经营地址、联系方式、商品质量、价款、售后服务等信息,并尊重消费者的“七日内无理由退货”权。微信购物显然属于网络购物的一种具体形态,通过微信销售商品者不能逃避经营者应承担的义务。

  无论是商家借助传统的实体商铺进行经营还是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型渠道进行经营,本质上都是向不特定多数人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营利活动。支付工具的不同,否定不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消费关系。虽然国家工商总局对微店等依靠社交工具营利的经营行为没有明文规定,但否定不了微店的营利性质,微店店主不能藉此逃避监管。

  当然,微信营销中通过微店销售商品与通过朋友圈销售商品还有所不同。通常来说,微店属于网络交易平台,平台提供者应对入驻的商家的真实信息负责,违反监管义务的,应与商家共同承担对消费者的连带赔偿责任。通过朋友圈销售商品则是个人的出售或经营行为,交易双方受合同法保护。如将自己商店的链接发布到朋友圈,买方依然受消法保护。

  (史洪举)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零距离的动物园令童真回归自然    2015年10月30日
  • ·动物园安全事故缘何一再发生?    2014年10月20日
  • ·动物园老虎咬死人:亟待规范    2014年09月01日
  • ·动物园的“硕鼠”还会开出租?    2014年08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