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Uber滴滴要合并?您“悠”着点

2016年07月25日 11:54   来源:东方网   何浩

  7月21日上午,网传Uber和滴滴投资人为了改变进一步的烧钱竞争模式,Uber有意将中国区业务卖给滴滴出行,并成为滴滴出行的股东。无论这一消息是否属实,至少媒体释放出了两者合并的信号,笔者认为这或许并非空穴来风,如若成行,中国打车出行市场的格局势必将又一次被打破。

  Uber和滴滴都是独角兽公司,前者估值高达680亿美元,后者估值280亿美元,这等体量在行业内绝对属于巨轮级别。Uber为了和滴滴争夺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每年都至少投入10亿美元,数据显示其中的80%都用作司机和乘客的补贴,而去年在中国区业务亏损达10亿美元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仍追加投入、高调与滴滴宣战,半年时间内烧钱过度,加之二者身后站着共同的股东,使得二者结盟的传闻越来越真。

  早在2014年初,滴滴和快的便发起烧钱补贴大战,为减少竞争、避免不必要的巨额亏损,两者最终在同年2·14情人节“联姻”成功,Uber如今看似正在走前辈的老路。拿其他领域来说,去年O2O外卖之争,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O2O旅游之争,携程与去哪儿合并;同城交易之争,58同城与赶集网合并;互联网视频之争,优酷与土豆合并……这些个合并案例,无一不证实了一点:资本是逐利的,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如果这一合并传闻属实,那么司机和乘客对打车软件的使用会产生多大变化?

  笔者认为,从整体上来说:第一,合并很大程度上会减少盲目竞争,打车行业的大肆补贴即将结束,烧钱模式随即降温;第二,两强合并会统一打车市场,规范打车行业秩序;第三,两强优势互补,向出行服务生态演进,期待“1+1>2”的效果。对于司机来说:第一,双平台合并了双边资源,资源匹配更充分,接单效率提升;第二,补贴减少,回归理性;第三,更注重服务、信誉和乘客乘坐体验。对于乘客来说:第一,补贴减少,过滤“虚假”乘客(因补贴而打车的),使用打车软件更公平、更高效;第二,乘坐体验大幅提升。

  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两者结盟成功,希望能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网络效应,提升乘客的乘坐体验,让更多的乘客受益,谁赢得乘客了的心,谁就拥有难以估量的战略价值,那么就更可能获得未来打车领域商业格局的主动权。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Uber是不是当下的“傻子瓜子”    2015年05月06日
  • ·优步在多伦多的是与非    2015年06月03日
  • ·简政放权视野下的专车之争    2015年05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