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太原封杀滴滴打车是一种蹩脚政策

2016年05月26日 11:01   来源:中国青年网   刘颂寒

  一方面政府在叫停,而另一方面“专车”服务仍然在太原被一些市民使用。而除了滴滴,神州租车公司于2015年1月在全国60大城市同步推出专车服务,在太原,神州专车服务的合法性也备受关注。(2016年5月25日 央视)

  太原政府叫停滴滴打车服务,并对举报滴滴打车的市民给予100元的奖励。对于违规开滴滴打车的车主,将处以5000元罚款。

  一边是鼓励全民打击滴滴打车,一边是给出巨额罚款来惩罚滴滴打车的车主。太原封杀滴滴打车之心可见一斑。虽然一再声称,此举是为了规范交通管理,并非专门针对滴滴打车。但事实就是,滴滴打车业务在太原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网约车也再度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网约车作为一种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可以说是暂时处于一个灰色地带。一方面,民众出行因为网约车的出行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另一方面,因为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与时俱进,让网约车在法律法规上处于比较尴尬的地步。而太原此次大力整治滴滴打车业务,也是借由法律法规层面上,滴滴打车不符合规矩来说话的。

  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关于网约车的办法即将在5月底出台,而根据之前的一系列表态来看,网约车即将走入合法道路,并会出台一系列相关的规定来保护网约车的合法地位。这是法律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但离出台的不远处,拿网约车不符合法律法规来说话,显得格外的刺眼。因为,一旦网约车得到法律法规的肯定的时候,太原封杀滴滴打车的行为,将会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违规。这项政策也将注定成为又一个“短命政策”。

  同时,用“一禁了之”的心态来对待网约车,未免也显得太过呆板而过于慵懒了。对于网约车带来好的影响,不能假装看不见。对于网约车不能只根据自身意见来看待问题,网约车存在弊病的背后,是需要更多制度措施来规范,而不是将“互联网”下的产物一棒子打死。

  是否封杀滴滴打车,不如静下心等待下马上就要出台的新办法,不要如此心急火燎的去封杀。否则,刚出台的政策马上就面临下架的尴尬,那么,岂不是一种自讨无趣?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