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白条责任书”也是一份假作为的诉状

2016年07月25日 09:44   来源:南方网   薛家明

  “几乎每天下午四五点,都能听到附近赛车场的汽车轰鸣声。”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泾干街道办望泾村的村民抱怨道。这个沥青地面的场地是村民魏某2013年从当地十几户村民手中承包来的耕地,2014年建了赛车场,距离望泾村村委会仅几百米。村民多次反映,为何有关部门还不知情?当地一位干部表示,这些责任书签完就搁柜子里了,事前指导、事中管理都跟不上,责任书成了“打白条”。(7月24日 《人民日报》)

  相关部门与下属单位签署安全生产责任书、环保责任书、食品安全责任书,其目的就是以书面形式,明晰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目标,用“秋后算账”倒逼各方认真履职。然而,部分地方签责任书像“打白条”,签完之后就立即束之高阁,无疑透支了签署责任书的意义。非但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多浪费一些纸张、多开支一些会议费用。

  既然“白条责任书”是废纸一张,为何还有那么多干部孜孜以求?一方面,干部签署“白条责任书”是向上级标榜,自己勤奋作为。你强调安全生产,我立即与下属单位签署全生产责任书;你重视环境整治,我立即与下属相关单位签署环保责任书;你聚焦食品安全问题,我就签署一份食品安全责任书。以此,营造出一副奋发作为的样子,取悦上级领导。

  更重要的是,“白条责任书”也是一份减责金牌。上级部门与下属单位签订责任书之后,一般上级只负领导责任,而下级却担负直接责任。一旦“东窗事发”,上级领导只会被连带性问责。而这,对上级领导而言,无异于一份免责金牌。因为是下级在消极应付,我只是监督失当而已。因此,即使是责任书沦为“白条”,上级部门也乐此不疲。

  如此,在上下级的共同“刚需”下,“白条责任书”的闹剧,在一些地方堂而皇之地上演。

  事实上,“白条责任书”也是一份假作为的诉状。据新闻报道,彬县每个煤矿的年产量、生产条件、员工结构、所处自然环境等均不同,但县里和7个煤矿企业签订的责任书内容几乎一样。这说明什么?主管部门根本就没有走心,不过是用假作为敷衍自己的监督责任而已。试想,相关部门哪怕走一点心,会直接复制粘贴“安全生产责任书”么?

  “白条责任书”的出现,无疑警醒相关部门:再好的机制,都需要给力执行。否则,“白条责任书”的闹剧,就会不断上演。因此,相关部门首先就要对“白条责任书”严厉整治,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惩,绝不姑息。更重要的是,举一反三,对工作中的不作为、“假作为”问题,严厉惩处,大力整治。只有这样,才能斩断“白条责任书”泛滥的源头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