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无问非教育之道

2016年07月25日 08:36   来源:深圳特区报   魏英杰

  

  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在知识面前俯首称臣,这当然不是真正的求学态度,更不是做学问的好办法。教改的成功,既有赖于顶层设计整体推动,也需要教育部门官员、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魏英杰

  7月23日,中国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杨福家现身上海奉贤中学,作为第七届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展示会的开幕嘉宾,与来自全国的近2000名优秀高中学生代表、教师代表、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分享他的教育理念“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源自传统典籍《论语》,是老祖宗留下的经典教育理念。不过,杨院士这番话另有所指。他引用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一句话“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不客气地批评说,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仍然是传授知识为主,而教育的核心作用,是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由此,他赋以“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新的涵义。

  有学无问,这确乎击中了当下教育的软肋。在中小学课堂上,主要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很少会有学生主动提问甚至“刁难”老师的情形。服从老师的权威,几乎成了学生的“天职”。我们把这叫作填鸭式教育。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读书不光是为了求学,更是为了应试。为应试而学,并不需要主动寻求和发现知识,而只需要把老师传授的知识点和考试经验学到家。在教学大纲以外,许多老师或许并不懂得更多,但在应试教育范畴内,这些老师确实是权威人士。所以,不少老师同样不喜欢爱思考和提问的特立独行者。在这些老师眼里,爱思考和提问固然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实际用处不大——如果教育只是为了应付高考的话。

  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在知识面前俯首称臣,这当然不是真正的求学态度,更不是做学问的好办法。但在不断强化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这已经固化成为既有模式和路径依赖,想要改过来谈何容易。那些把眼光盯紧高考成绩的老师、家长以及教育部门官员,都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

  河北省涿鹿县推行“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近日以全面叫停告终,颇能说明问题。“三疑三探”包括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等环节,旨在鼓励学生多问多学,以改变“满堂灌、题海战术、考试排名”等传统模式。但部分家长对此并不理解,也不敢拿孩子的“高考大业”下赌注。结果,力推这一课改的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郝金伦成为众矢之的,黯然辞职。当教育偏离学问轨道,沦为高考附庸,这几乎就是必然结果。

  只要高考的指挥棒巍然不动,仍以成绩论英雄,“只学答、不学问”的教育弊端就很难根本改观。有学无问非教育之道,但在教育方向已经扭曲的大背景下,任何点滴进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教改的成功,既有赖于顶层设计整体推动,也需要教育部门官员、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作者系知名媒体评论人)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