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学互鉴才有更适合的教育

2016年07月20日 13:29   来源:北京日报   关育兵

  英国教育部近日宣布,政府将斥资在全英8000所小学推广采用中国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学校可自愿申请这一改革计划并获得资金支持。

  去年,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犹如一粒石子投入平静水面,激起了一片水花,不仅引起了英国人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国人的大讨论:中西教育方式,孰优孰劣?如今,这水花有了落脚点,纪录片中的“试验”正在英国成为现实。这是中国传统教学方式的胜利吗?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信佛的和一个信道的,争执谁的信仰好。双方唇枪舌剑,谁也没能使对方理屈词穷。有意思的是,回去以后,信佛的改信了道,信道的改信了佛——在争辩过程中,都被对方的说辞改变了。

  毋庸置疑,西方欣赏我们的,是扎实稳固的基础教育底子;我们羡慕西方的,是宽松自由的学习成长环境。两者能够结合自是最好,但怎奈天不遂人愿,两者在具体操作中,很多方面都是相抵牾的,想要水乳交融,其实很难办到。教育质量或许有高下之别,但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对中西方教育来说,关键是要扎根自身土壤,汲取对方长处,在互学互鉴中完善自己。这正如佛教和道教,虽然教义有区别,但在“神仙谱”中,却又有很多相融之处。

  我们总想寻找最好的教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就教育本身而言,往往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的?

  一是理念。理念决定行动,教育理念决定教育方式。从世界角度来说,对于培养一个优秀的人,理念、做法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别,比如付出,比如严格的规范与要求,待人友善、懂得感恩等等。对教育者而言,应鼓励孩子更多地了解世界的广阔,保持不断学习的能力,这才真正决定未来人生的模样。

  二是差异。教育就如看病,要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社会的差异,个体的差异,决定了教育方式的差异,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要因材施教。至于教育方式,中西方教育所要变革的,是要弥补自己欠缺的方面,而不是不管不顾地改弦更张。

  由此拓展开去,不仅教育方式上如此,一个国家的治理方式等很多方面也是如此。在今天,互相的学习和借鉴已是常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是难分彼此。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是谁的,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才是最好的。

  (作者为教育工作者)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