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费上涨不能是本“模糊账”

2016年07月20日 08:26   来源:工人日报   郭振纲

  既要保障学校的办学经费,又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需要建立一个长远的、符合规律和具有法律支撑的学费变动机制。高等教育财政拨款要兼顾所有学校,要建立大学的成本监控机制,特别需要明确的公共救济制度,以保障低收入家庭和“夹心层”家庭的子女上得起学。

  据《中国青年报》7月18日报道,近日,广东、江西决定上调公办普通高校的学费,海南、内蒙古也召开相关的听证会。广东明确高等院校的学费标准将上涨20.2%,高职院校学费标准上涨约16.7%,高水平建设大学以及18个重点学科的学费标准将在具有博士授予权的本科院校学费标准的基础上再上浮10%。江西规定具有博士培养资格的高校本科专业学费上浮20%,具有硕士培养资格的高校本科专业学费可以上浮10%。这些学校的涨价方案中都提出学费的涨幅考虑了居民经济承受力,会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补助。

  3年前高校学费有过一波上涨潮,有的地区学费平均涨幅高达50%以上。今年一些高校准备涨学费,且涨幅高达20%以上,再一次触动公众神经。虽然涨价方案明示考虑了居民的经济承受力,但依然有不少人质疑上涨幅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特别是一些贫困生家庭对此更是忧心忡忡。

  高校学费何以要上涨?高校的理由是物价、人均收入和生均成本等都在上涨。不少学生和家长则认为,当下大学生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多数家庭都有点勉为其难,现在学费又要上涨,无疑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其中,一些贫困家庭认为,高学费将导致孩子上不起学,至少会限制其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范围。

  高校学费应不应涨、涨多少合适,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需要在多种因素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大学不是经营单位,不能只算经济账,单纯考虑成本因素。大学也不是机关事业单位、慈善机构,不能只算公益账而不考虑投入,否则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大学是提供准公共品的单位,因此要考虑社会公平因素,要让贫困学生上得起大学。大学学费不可能长期不动,这不符合客观规律,关键是按照怎样的机制上涨。公众期待学费上涨的决策过程要公平、合理、透明、公开,上涨的幅度要考虑大学收支状况和公众承受能力,同时要建立对贫困家庭的“兜底”机制。

  目前一些大学学费上涨理由之所以不能让公众接受和信服,有着复杂原因。一些大学的办学成本核算不透明,大学的年度经费花在哪些方面、花得值不值,往往没有以公开透明的渠道做出详细的说明。每年大学有多少经费用在对贫困生的补助上,是否建立起合理的奖、助、贷学金保障机制,这些内容在涨价方案中不能语焉不详。

  还有,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师资,学费相差很大,相关部门的决策理由是什么?有的大学经费动辄上百亿元,有的学校得到的经费却很少,有没有明确的平衡措施?政府有关对贫困学生的保障机制是否执行到位?高校历史债务的化解是否成了涨学费的潜在因素?这些都需要明确的机制来保障。

  目前,一些地方高校的资金压力较大、对学费依赖程度较高,既要保障学校的办学经费,又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需要建立一个长远的、符合规律和具有法律支撑的学费变动机制。高等教育财政拨款要兼顾所有学校,要建立大学的成本监控机制,特别需要明确的公共救济制度,以保障低收入家庭和“夹心层”家庭的子女上得起学。大学学费的多少关乎教育“初心”,关乎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高校学费上涨不能是本“糊涂账”。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