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是个技术活,能不能招来商,能够引多少资,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给招商下达计划性指标并不科学
红旗飞扬,彩球飘飘,礼仪小姐落落大方……在西北某省一场招商会的签约现场,几个项目的签约双方大笔一挥,双手紧紧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场面。而在场的某市一位部门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说:“这里头我们市的几个项目,早在半年前就签过约了,如今无非是让老板给个面子,再来捧个场”(7月17日《人民日报》)。
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景象之下,却是“新瓶装旧酒”的弄虚作假。如此招商现场更像是一个秀场,有关部门自导自演,企业老板心照不宣地配合,从而制造当地是热门投资地域的假象,借助媒体宣传提升政绩。
招商成秀场无疑是一种畸形的政绩观,但追根溯源,板子不能只打在基层政府和部门身上。重复签约、数字注水,这些行为的背后,往往不是当事者自身急功近利,爱慕虚荣,而是被摊派的招商任务逼上梁山。近年来,许多地方为了保增长,大搞全民招商、人人招商,层层下达招商引资任务,与干部考核挂钩。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的干部,动辄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理甚至丢掉“乌纱帽”。事实上,一些地方根本不具备吸引外资的条件,一些干部也不懂招商业务知识,在招商任务的指挥棒下,只好弄虚作假以求应付过关。
招商成秀场带来的伤害,不仅是华而不实、劳民伤财,而且会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地方图名不顾实效,图签约不顾落实,签约时什么条件都敢答应,事后承诺的配套、人工、补贴等都难以兑现,从而伤害了企业利益和政府公信。再比如,有的地方饥不择食,“捡到篮里都是菜”,风电、钢铁、纺织等明显过剩的产能项目,也成为基层干部眼中的救命稻草。
正如媒体指出,用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增长,靠的是硬邦邦的实绩,而不是假数字堆砌的泡沫。招商需要远离秀场,回归正道。为此,除了加强作风建设,抵制形式主义外,更需要从制度层面釜底抽薪,让一些地方和部门失去作秀的动力。
首先,取消招商任务指标,使之不再与干部问责和考评任用挂钩。招商是个技术活,能不能招来商,能够引多少资,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给招商下达计划性指标并不科学,更不能一刀切地将其作为干部考核依据。各地需要推动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理性回归,把招商交给专业部门和专业人才,让其他部门安心干好本职工作。从长远说,招商引资本身应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再赤膊上阵亲自招商,加快培育专业、高效、规范的投资中介组织,才是发展趋势。
其次,从重数字到重实效,关注招商引资的含金量。取消招商任务后,如何评价和考核招商引资工作,还需要大智慧。招商只是形式,如何让企业留下来、让市场保持健康发展才是根本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建立完善新的评价机制,不看多少企业签约,只看最终有多少项目落地;重量更要重质,关注地方是否将招商引资与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结合起来,真正吸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能耗、低污染的企业落户。只有这样,才能让地方政府和部门沉下心来,练好内功,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